度,是梵文的翻译,
音译:波罗蜜多,
意译即是:到彼岸。
所以,简单地说,六度,
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
但凡接触过佛教的人,
应该都知道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我们常常说,真相在“无我”之地,
关于六度,接触过佛教的人,
肯定听过不少的解释。
你现在一打开百度,
可以看到很多的解释,
有的甚至很详尽。
但我今天分享的“六度”,
可能与那些解释有些区别。
大言不惭,我把今天的分享称为:
六度核心奥义。
一、布施。
布施的核心奥义:舍弃。
我们的自我是如何坚固起来的呢?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
占有。即“我拥有”。
这个拥有包含我有这个身体,
头、手、躯干、内脏……
这个身体是“我的”。
同时,也包含,我有这所房子,
我有这些存款,我有这辆车,
我有这些衣服……
我们通过“确认”这些拥有,
而确认我之存在。
而布施,正是针对人的这个特性。
佛陀在《金刚经》中,
反复提到布施的重要性。
比如身布施,佛陀在歌利王时,
割截身体布施,却不生嗔恨之心。
甚至有佛陀割肉饲鹰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核心目的,是在说身布施。
而佛陀在《金刚经》中更反复说,
即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来布施,
亦不及持诵《金刚经》之福德。
这里核心依然是在说舍弃。
舍弃我所拥有的,舍弃我所占有的。
放身舍命,谓之实修。
前几天,群里同学谈及特雷莎修女,
通过无条件地奉献,而达至菩萨境界,
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
布施排在六度的第一位,
它本身就是一个究竟的法门,
彻底的布施,彻底的舍弃,
实相就在“无我”之地。
所以,第一个波罗密多,
第一个度,布施,
它的核心奥义是:舍弃。
二、持戒。
持戒的核心奥义:出离。
戒律的本意,乃是针对沉迷的心,
针对沉溺的心,针对外求的心。
如果你自然地吃饭,自然地做爱,
你根本不需要戒律。
《庄子》里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如果一个人对它的欲望执迷太深,
那么他就越来越违反自然,
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持戒的奥义,
乃是出离你所执着的。
你想控制的,正在控制你。
你想控制你的饮食,
控制你的性欲,控制你的语言,
因为你正在受它所控制。
因此,你要做到的是出离,
出离那些控制你的事、物。
而真正的出离,是不落两边。
正如之前所举的穿着的例子:
既不落于穿名牌,
证明自己很成功很了不起;
也不落于故意烧掉名牌,
穿粗麻布证明自己很简朴很道德。
只有这样,你才真的出离了,
通过超越它,无需证明而出离。
你只是自然地穿,自然地吃,自然地做爱,
而不是为了通过这些来坚固某一个角色,
来证明某一个角色。
因此,第二个波罗密多,第二个“度”,
持戒,它的核心奥义是:出离。
三、忍辱。
忍辱的核心奥义:自辱。
如果你愿意看到,你愿意诚实地思考,
你会发现,真正的侮辱,
一定是自己带来的,
而且只能是自己带来的。
如果你有人骂你是婊子、奴才。
而你感到愤怒,请相信我,
你一定是在“自辱”,
因为你的内在深处,
一定有一个声音在认同对方的观点,
而你的另一个自我,
在为这个侮辱辩护,
矛盾,分裂由此产生。
如果有一个人骂你,
你根本一点都不认同他的观点,
你根本不会愤怒。
所以,这里我核心想说的是,
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那些沾沾自喜,
看到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成就、功名、“善心”……
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的“自我证明”。
创巴仁波切说:修行就是一而再地侮辱。
“自我”唯一值得的,就是一再的侮辱。
这句话一定是建立在深刻的认清上,
饱含着自省的力量。
因此,第三个波罗密多,第三个“度”,
忍辱的奥义乃是:自辱。
四、精进。
精进的核心奥义:逆行。
佛教有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因见生老病死而出家求道。初数年,遍参外道,知非即舍。后修苦行六年,明其非道。至尼连禅河畔,因身体羸弱,得一牧羊女之奶糜而恢复体力,并于菩提树下,七日成道。
传释迦牟尼食毕奶糜,将碗置于尼连禅河中,其碗竟逆流而上。
这是一个非常深的隐喻。
大家看前几个“度”,舍弃、出离、自辱,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法门,
其实都是“反人性”的。
人性贪婪、自私、控制、
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如果我们顺着这些习性,顺着这些业力,
那我们就永在六道轮回。
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
顺则入轮回,逆则出三界。
道家张三丰大师也说:
顺则凡,逆则仙。
尼采曾说:
不要凝视那个深渊,那个深渊也会凝视你。
“自我”就像一个深渊,当你凝视那个深渊,
那是令人恐惧的。
所以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外求,
不断地找不同的事来做,
不断地占有与控制,
不断地在关系中寻找存在,
只为不要去向内看,
不要去凝视那个无底的深渊。
因此,精进,乃是逆水行舟:
逆着自己的业力而行,
逆着自己的贪婪而行,
逆着自己的占有而行,
逆着自己的沉迷而行,
逆着自己的逃避而行……
勇敢地去面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精进才充满着真正解构自我的力量,
因此,第四个波罗密多,第四个“度”,
精进的奥义乃是:逆行。
五、禅定。
禅定的核心奥义:放弃心智的操控。
心智就像一个“猴子”,佛教也叫它心猿。
我们说我们的心,心猿意马,
我们的心,就像那一只猴子,
上串下跳,而我们要驯服它。
我们通过禅定的方式,
一般,我们在初习禅定的时候,
都会通过观想的方式开始,
观想呼吸,把心智收束在关注呼吸上,
从而达成“心一境性”。
但,注意,心一境性,专注,
并不是禅定的目的。
它只是通过不断地通过专注,
从而“中断”心智的操控,进入“照”,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
当你一直专注在呼吸上,
一直专注,一直专注……
日久功深,会在某一个时刻,
忽然,那个专注没有了,
你进入一个连觉察者也没有,
“全面的觉察”状态,
这就是“一味”的状态。
象一面镜子一样,
照见一切念头的生灭来去,
然而却并无一个“照者”。
你通过禅定的方式,
绕过了头脑,绕过了心智的操控,
你的那只“心猿”,不见了,
你的那个总要想点什么,
总要聚焦在某个客体上的“心”不见了。
创巴的禅定方法,
宗萨所讲的禅定方法,
以及阿迪亚香提在《解放之路》中,
所讲“真正的禅定”,都是一样的,
真正的禅定安住于“本觉”——
全面地观察,而无一个观察者。
因此,第五个波罗密多,第五个“度”,
禅定的奥义乃是:放弃心智的操控。
六、般若。
般若的核心奥义:如实。
般若乃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
我们姑且可以翻译为:智慧。
智慧和知识的区别在哪里呢?
知识,是一个知道,而智慧是不知道;
知识,是一个确定,而智慧是不确定;
当一个事件发生,
知识急着为这个事件,
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定义,
而智慧,“如实”看见。
般若,乃是在对治“自我”,
因为自我常常急于通过
“我知道”“我明白”“我理解”来坚固ta自己。
而般若的这种品质,
旨在松动你那些固有的观念,
一次又一次的将你带到当下的发生,
让你“如实”地看见你我所见。
因此,第六个波罗密多,第六个“度”,
般若的核心奥义乃是:如实。
这就是六度的核心奥义。
回到开头,实相在“无我”之地,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到“无我”,
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到“自我”的模式,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构”它,
这就是达到无我的路径。
自我的表现有无数种,
但其核心模式无非几个:
贪婪与占有、控制与维护、投射、
自是非它、懒惰与逃避……
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六度,这六种方法,
正是针对自我的这些特性而设置。
创巴仁波切有一个比喻,
他将佛法的这些方法,
比喻为修行之网。
六度这张精密的网,
乃是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精心编制而成,
目的就是为了诱捕我们那只狡猾的,
上串下跳的心猿。
佛经说得“好听”一点,说它是六艘船,
专门“度”那些在生死烦恼苦海中沉沦的我们,
度我们到清净的彼岸。
而我想用一个“狠”一点的比喻,
这六度,更像是六种武器。
专门对付狡猾、自私、贪婪、
无处不在的自我。
这六种武器,有直接解构作用的,
有围追堵截作用的,
有迎头痛击作用的,
有前后包抄作用的,
有从内引爆的,有从外强攻的……
只要你能真正地实行,这六种武器,
一定能消灭/消磨掉你的那些自我,
而如果你依然在逃避,
什么法都没有用,什么武器都没有用。
当然,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这场战争已经在你心中,
进行了无数阿僧祇劫了,
如果你有勇气,那这就是轮回的最后一程,
而如果你还没有受够苦,没有受够轮回,
再好的武器,也无法消灭“自我”,
因为,那正好是送给“自我”的武器:
自我说:你看,我在布施,今天我捐钱给寺庙了,我献血了,我多有慈悲心;
自我说:你看,我在持戒,我天天吃素,我还劝我身边的人都吃素,你看我救了多少生命,是不是很了不起?
自我说:你看,我在忍辱,那个人骂我傻逼,朝我吐痰,而我依然微笑面对他,你看我胸怀多宽广,多么的有容人之量;
自我说:你看,我在精进,我每天打坐两小时,念10000遍阿弥陀佛,磕100个大头,你看我是不是很虔诚?佛陀总该保佑我无病无灾,顺便给我授记一下吧?
自我说:你看,我在禅定,我进入无想定了,我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了,我最多一次能坐4个小时呢,我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功夫很了得?
自我说:你看,我多有智慧,我懂那么多道理,看过那么多的佛经,甚至能背诵道德经,世间的事情我都知道,甚至宇宙的事情我都知道,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搞清楚搞明白。是不是很了不起?
我们是不是常常在不同的场合,
看到很多这样的“自我”?
所以,今天,
让我们回到“六度”真正的核心奥义:
舍弃、出离、自辱、逆行、
放弃心智的操控,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