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印光大师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圣贤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布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1
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追求成功的理念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能让人得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
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
所谓的偷盗,经典是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
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是自己做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也是一样。
或者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能成为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是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圣贤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
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些都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
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于父母不好,却很有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保持得住。
七者见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就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就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公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如果不脱离这个思维模式,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
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
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甚至以十分正面的形式出现。
比如学佛了,看到他人赚钱,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将来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得不错,不过反观我们自己,是否真的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里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的,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
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应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看到别人做某件事会有利益,就用各种方式去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
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这些都是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
九者见他布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不是顺自己的心,可能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
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因。
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因为这十件事,会得到贫穷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