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以把清单简单的分类三类——
一类叫“待办清单”,一类叫“核查清单”,还有一类是“沟通清单”。
1/ 待办清单是用来执行的,提醒自己具体的时间、地点、场景下自己要做的任务;
2/ 核查清单是为了避免犯错的,确保复杂问题的各个环节都被注意到,可重复使用。
3/ 沟通清单是了确保问题和隐患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和排除。
你之所以用不起来清单,问题并不在于工具的选择上,也不单单是方法的问题。
而是有三部分原因:
1、认知层面
大脑“认知飞轮”由四个节点构成,分别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使用「待办事项」并把任务做成,分为两个“认知飞轮”。
认知飞轮1——使用「待办清单」捕捉任务
1)感知环节:大脑积极的捕捉各种灵感、任务、想法;
2)认知环节:大脑调用理性对这些任务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
3)决策环节:当下处理还是未来处理?如果是未来处理,是否需要记录到待办清单里?该用什么工具来记录?记录方式是什么样?
4)行动环节:使用滴答清单记录下自己的待办事项。
认知飞轮2——使用「待办清单」执行任务
1)感知环节:识别到当下场景有一些待处理任务;
2)认知环节:这些待办任务之前已使用滴答清单进行了记录;
3)决策环节:打开滴答清单查看xxxx待办?判断该待办是否适合当下场景以及是否需要行动?
4)行动环节:勇往直前,完成任务。
这个认知飞轮,就像是一个4x100米接力赛,每个飞轮都是由四个人构成。
「感知」跑完给「认知」,「认知」跑完给「决策」,「决策」跑完给「行动」。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感知」到了,未必能够清晰的「认知」,「认知」未必很好的决策,「决策」了未必「执行」。
这四个节点是独立分开的,认知飞轮1和认知飞轮2也是分开的。
这就像羽毛球比赛打的每个球,一个来回结束,就是一个认知飞轮,到下一个来回就是另一个认知飞轮了。
解决办法——
1、不断问自己,现在是哪个环节了?
2、在心里面设置一个“将军”角色的小人,逼迫自己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交接棒。
2、习惯层面——
你可能有记录“备忘录”的习惯,但未必有核查“备忘录”的习惯。
PDCA分为四个阶段,其中Check(核查)是多数人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
要构建起自己使用“待办清单”、“核查清单”、“沟通清单”的习惯,
前提是多“用”!
习惯的养成分为三部分:暗示(触发器)、惯常行为、奖赏。
培养习惯一定是从小事入手的,越小越容易完成闭环,越容易获得正反馈越好。
比如,每次准备去超市(触发器),就提前建立一个简单的购物清单,在购物过程中翻看购物清单核查打钩(惯常行为),打钩的过程就是奖赏。
这些小的习惯累积起来,你在你的工作场景中,也能够逐渐的习惯使用“待办清单”。
注意:
习惯的养成过程,是调用大脑的「主动控制系统」刻意的重复,但是一旦习惯养成了,大脑就会代用「自动驾驶模式」下意识执行,几乎不耗能。
3、清单标准层面——
有效的清单有三大原则(《清单革命》)
1、设计要简单高效可测。
具体,可实操,以效果为导向。
2、执行上要有明确的检查节点。
提前安排某个节点或者某个情况下使用指定清单。
“提前”两个字很重要!
例如,汽车的仪表盘指示灯,灯亮起,告诉我们去检查。
如何设置检查点?
前是指在任务发生前设置,中是指任务执行中设置,后是指在任务出现意外情况时设置。
可以使用“执行意图”的方法,IF......THEN.......
如果遇到xxx情况,就使用xxxx清单。
3、要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