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七里山塘,河街相依,一幅浓墨重彩的市井生活画卷,因为有了诗人白居易,便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夏末秋初的一天早上,送女儿上学后,无正事要做,便偷得一时闲,“驱车”来到曾是无比繁华的阊门,《红楼梦》开卷所谈及“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便是此处。古老的七里山塘便是从这一路向西,流到走到了“吴中第一名胜”地——虎丘。
七里山塘的东部一段最是热闹,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行走在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街道上,两边是粉墙黛瓦的各色店铺,门檐上一例挂着红红的灯笼,门内飘出的是柔弱动人的吴侬软语。这一切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唐宋。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就是从中唐时期开始,一直流到现在的山塘河。正是大诗人白居易开凿的这条山塘河,造就了繁华的七里山塘街。因而这条街也就有了另一个更具诗意的名称:白堤。和杭州的“苏堤”遥相呼应,印证了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语句。
走过这段闹市,来到山塘街的中部。这里没有了拥挤的人流,河边也没有了临河的店铺。静静的山塘河边,是依旧青石铺砌的小路,小路的另一侧,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山塘人家。
左边是一个又一个临河洗衣的女子,不时以手拂弄垂至额前秀发;右边是一位又一位安坐门前读报的老者,偶尔端起身边水杯,饮几口清茶。女子和老人的身边,牙牙学语的是未到上学年龄的婴童。
就是这里,曾经繁华。证据就是不时出现在面前的商业会馆遗址。有陕西会馆,有山东会馆,等待。会馆仅存高大的门墙,无声的诉说着昔日的熙熙攘攘。我在山东会馆的遗址前站定,高大的门墙上写着“东齐会馆”,斑驳的墙面静默地对着面前不做稍停的流水。隔河望去,对岸临河的是一户户人家的后院,一女子身着睡衣,正在晾晒刚洗过的衣裳,尚未梳洗的及肩的长发,随意地掩映在花花绿绿的衣服中间,加上身后默默流动的山塘河水,成就了一幅秀美的图景。
这里的静谧和几步之外的热闹同属于山塘,共同组成了生活。
七里山塘河上,一共有桥十四座。有一座名为普济桥,桥边有一普济庙,寺庙很小,据说就是《红楼梦》中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所借以栖身的“葫芦庙”了。寺庙虽小,但志向颇大,从“普济”一词中就可见出。在山塘河的开始处,有一座桥名叫“渡僧桥”,看来从那座桥上来过不少的僧人,大概都是为了“普济”一事吧。今天,和普济寺隔河相望的是苏州社会福利院,看来,此处为一善良之地,生活在此的人应该有福了。
此处还有“五人墓”、“南社纪念馆”让我驻足流连。中学时学过的那篇著名的《五人墓碑记》,里面那五个人的慷慨赴死曾让我感动了很久,没想到他们就安眠在此。
知道“南社”,是从知道柳亚子先生开始的。在“南社纪念馆”门前,刻着“南社雅集”四个字。据说当年成立南社的那些志士仁人就是在此处第一次集会,成立了南社。由此处走出的南社,后来名声响彻大江南北。
再往前走,河道渐阔,沿河两岸,碧柳如丝,拂垂水面,风光旖旎如画。
不时可以看到有关“婚纱”的广告,于是就可以知道,快到虎丘了。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据古书上讲,吴人走过七里山塘,来至虎丘山前,却往往不再登山,而是泛舟山塘河了。
无意中,我也学了古人,望一望那座塔,便又顺山塘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