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调整之后有明显效果。日常用语,用了一套简单的教材,还是廖彩杏老师的方法,音频反复听。今天早上放CD的时候,陈小冠已经全部跟读,输入够了输出是必然的。只是需要时间,15分钟的音频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半个月过去了,过程中而我往往焦虑。在心里默念静等花开静等花开静等花开。
想学好英文的人,应该非常多。他们最大的障碍在哪里?我认为是焦虑。这是学第二语言特有的。人在学母语时,没有焦虑,当时你还小,你一个音一个音地听,一个词一个词地学,有时会忘记,经常会出错,你却无所谓,时间一久,就会了。
学英文也是这样,笨功夫逃不掉,只是你心里充满了“要迅速学会”的渴望,此时遗忘和缓慢将杀死你的耐心。
我当时给自己定了十年的计划,先狂背了几千了常用词,然后开始读英文原作。为了预防自己半途而废,采取了一个策略,即使只读一天也要有收获,所以抛弃传统的教科书,找了一本对理解英文世界必有帮助的书:《圣经》,逐字逐页,读了三遍,起初很慢,后来速度就上去了。同时,我在媒体上开了一个解读《圣经》的专栏,终结这本教科书时,专栏结集出了一本书。算是学习工作两不误,一书三吃。
我当然不建议你读《圣经》,但你可以找一本你最喜欢的、或者最贴近你专业的英文原著,你就是只读一页、只读一天,也不错,这能大大降低你万一放弃时的挫败感:“我并没有浪费时间。”
尝到读经典的甜头后,我一直延续这个方法,第二本教科书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第三本是Antony Flew的《God & Philosophy》,第四本是Hans-Georg Gadamer的《Truth and Method》。后两本都是闷书,《西方哲学史》当成教材反复读是不错的,罗素的文笔漂亮,叙事简洁,生性幽默。
练听力除了每天固定听半小时BBC外,《1984》语音版是我最爱,当时住在鼓浪屿,我晚上有环岛长时间散步的习惯,边走边听,周而复始,听了五十来遍。这本杰出的作品,同时也教给小说的架构与方法、语言的精确和克制。
读经典的同时,辅予新闻阅读,可以对语言的更新保持敏感。早期我选的是《纽约时报》,每天读一篇新闻。
这么慢慢磨啊磨,时间一天天过去,无论情绪有何起伏,也不管发生什么,天天都花一些时间在英文上,它不再是负担,反而像是打坐、饮茶和长跑一样让人开心的仪式。
英文程度提高后,有阵子非常惶恐,老怕自己会忘掉。于是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一本读完迅速接一本,一刻也不敢休息。某年年终一统计,我今年读了二十来本英文原著。这才突然意识到:哦,我的英文算是毕业了。
英文学习就是这样,熬时间。虽然征途很远,可不用来学点什么,时光也不会停留。我愿意到七十岁、八十岁、一百岁时,也给自己定个十年的目标,来吧,接下来玩这个。这不是勤奋,这是乐在其中的游戏,这是长跑,这是毒品,你一旦上瘾,很难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