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重。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部分作品赏析
因为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实在太多,所以我在这里只提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具有代表性且不在课本中,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之后,娜拉毅然走出家门。1879年《玩偶之家》在欧洲首演,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亦在后来惊醒了“五四”之后积极探索中国命运和出路的知识分子们。至此,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时激进女性的效仿对象。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娜拉走了之后》为鲁迅先生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最初发表于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刊》第六期。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扑捉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文风分析
鲁迅的作品,以小说和杂感为主。从这类杂感性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的一大特质,就是深厚的古文功底,娴熟的古文笔法。其表现,一为多用古语,多用单字;二为其文句多是由古文骨架衍化而来。鲁迅的这一-文风特质,世人多有论述。孙伏园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里说过: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思想,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反对。托指托尔斯泰,尼指尼采。这副联语,换成白话说就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也可说成:托尼式的思想,魏晋式的文章。
整体评价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生运动”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他是20世纪文化巨人之一,他的精神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的很多人,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能引起我们很多人的思考。他也获得了包括教员在内的很多文人政客的赞誉。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郭沫若:“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前面介绍了这么多鲁迅思想的精神价值和人们对鲁迅思想的高度评价,但是最后我想说的是“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不是与我前文的赞扬自相矛盾,而与鲁迅的文风内容有关。
“把鲁迅与胡适作一比较 看得就更为清楚了。鲁迅是个旧文人,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旧的;胡适是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新的,文是全新的文,人是全新的人。尤其是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念,是向上的,是建设性的。没有褊狭,没有仇恨,只有诚恳的劝导,切实的擘划。鲁迅则不然,气愤,怨恨,诅咒,嘲讽,无所不用其极,偶尔也会说些“光明”一类的词儿,不是言不及义,就是大而无当。在他那里,是看不到什么建设性的改造社会的建言的。中国若不打算走向现代化则罢,若打算走向现代化,又要在文化上选择一个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传承式的人物,只能是胡适而不能是鲁迅。
我这里说的少不读鲁迅,不是说绝对的不读。现在的少年人读得太多了,已有了负面的影响,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少不读鲁迅是极而言之的说法,可理解为少读,至少不要强制他们读。老不读胡适,是说胡适的书,适合少年读,老了就不必读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自由民主,公正宽容,有理想,有担当,这些胡适竭力提倡的社会理念和人生理念,是人生的底色,人格的骨架。早早把这些底色打好了,骨架撑起来了,往后或顺遂或艰窘,都不会走错了人生的路,毁弃了做人的格。老了再读,意义就不大了。暗中合了还好说,若不合,只会让你羞愧白活了一生。这个时候再悔悟,也迟了。再就是,胡适的书,文字清通,道理明澈,少年时读通了,践行了,已然化为人格与思想的有机成分,年纪大了也就不必温习了。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句话可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少年时要多读胡适,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除了前面说的缺陷以外,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并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韩石山
宽容和自由才是最适合少年学习的,我们想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离不开宽容和自由的教育。鲁迅的作品自有他独特的价值,更适合已经形成正确三观的人学习思考。正如老话说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简单来说是因为,《水浒传》宣扬“替天行道、劫富济贫”,鼓吹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朝廷,以此来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乌托邦式社会。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美化所谓的“江湖义气”,一味地提倡好勇斗狠,但凡是“兄弟”的事情,哪怕是违反社会规范、滥杀无辜也在所不惜。《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有可能会激化老年人的不满、失望的心情,为了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很可能会不自量力的去蛮干。“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与之同理。
最后,我想引用林贤治在《沉思与反抗》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
“长期以来,学者一流只是摘取他(鲁迅)的一些警句,杂感中的一些现成的结论,仰望风向标喋喋不休而已。其实,思想只是冒出水面的有限的冰峰;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是没入海底的部分,以及环绕它浸润它的博大精深的那一片汪洋。”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瑶笔即来>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