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教授的讲义,是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辞世前的1790年最后定版的一部著作。
全书共计7卷,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具备,无论是高洁的圣人或是卑劣的顽徒。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制约着人们对个人财富和名声的过度追求。以同情为基础原理,亚当·斯密还对正义、仁慈、良心等伦理范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构架了自己的伦理体系。
精彩书摘: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理性
第一篇 论分寸
第一章 论怜悯
无论我们认为人类是多么自私,仍然有证据表明在人类的天性里有一些准则。在这些准则的引导下,个体开始关注他人的命运。哪怕只能看见别人快乐,他也会从中收获快乐。遗憾和同情心就源自这种准则。每当我们亲眼见到别人受苦,或是被清楚地告知别人的苦难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由衷的同情。
本来我们死亡的时候肯定是没有痛苦的,但现在我们虽然还活着,却体验到了死亡的苦楚。从这里衍生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性准则:对死亡的恐惧,虽然会破坏我们的幸福,却是不道德之人身上最沉重的枷锁;死亡的阴影压抑折磨着每一个个体,却可以守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喜悦
爱是正面情绪,而恨则是负面情绪。相应地,我们不会那么焦急地想要他人接受我们的友谊,但却迫切希望他们同情自己的怨恨。
爱和快乐这种正面的情绪能够单独支撑起整个心灵世界,而悲伤和怨恨这种苦痛的情绪则更需要他人同情的安慰。
我们不仅有恭贺成功者的天性,同时也有安慰受难者的天性。当与跟我们有共同情绪的人交谈时,我们会得到很多乐趣;而当我们看到不幸者的处境时,我们的心灵又会衍生出痛苦。
第三章 论方式
我们都知道,人们判断他人的观点是否合宜,都是以自己相应的观点为基准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判断他人的感情是否合宜,也是用的相同方法。
第五章 论亲切的和高贵的品德
正如上一章所述,有两种效果分别作用于受难者和旁观者,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美德。一种美德很温润、很柔和、很亲切,是一种正直的谦虚,也代表了人类宽容的天性;另一种强大、庄严而令人敬畏,是一种自我否定和自制的美德。
多为他人着想可以让我们不那么自我,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仁爱之心,从而完成人性的完善,也可以在人们之间创造出情感和感情的和谐。正是这种和谐,使人们变得高贵,也使他们的行为变得合宜。
和自制比起来,宽宏大量的品性看起来更加高贵,因为连最弱的人都懂得如何自制。在一般程度的智力水平上,是体现不出来能力的。同样,在一般水平的道德上,也没有任何美德可言。美德一定是卓越的,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美感。而这些远远不是俗人或者常人可以达到的。亲切的美德存在于一定程度的感性中,会因它的敏感细腻而让人惊讶。庄严的和可敬的美德则产生于一定程度的自制里,即使是人类最难以控制的情绪都无法与它相比。
我们会用双重标准来衡量一种行为是否该受到批评或赞扬。第一种标准是根据绝对的得体和完美,而这种境界没有人能够做得到。用此种标准时,人类的行为永远都是不完美的,应该受到批评。第二种标准,则是衡量人类行为和完美之间的距离。只要有一点趋近于完美,不管离绝对完美有多远,都值得赞赏;反之,则该受责备。
第二篇 论其他激情和合适性相似的程度
引言
被相关事物激发的感情得体性以及能够被旁人感知到的感情深度,毫无疑问都要符合常人的标准。感情太激烈,或者太平淡,旁人都无法感同身受。
第一章 论身体自发的激情
如果一种感情是由身体的某个部分引起的,那么这种感情就不适合太过强烈的表达,因为同伴没有同样的感受,也就不会产生同情。例如极度的饥饿,虽然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却会被视作不得体。一个人狼吞虎咽总会被视作缺乏礼数,虽然人们对饥饿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同情。
我们对于从身体产生的欲望会产生厌恶,这些感觉强烈的表达会让我们觉得恶心。先哲早就说过,人和畜生共享一些感情,这些感情与人类天性无关,因此也就不能视作高贵。但也有一些感情,虽然人和畜生共有,却不具有兽性,例如愤怒、亲情以及感激。
对肉体的痛苦只会产生少量同情,使我们长期承受这些痛苦。在最严酷的折磨下丝毫不示弱的人,不发出一声呻吟,不需要他人怜悯。这样的人唤起我们最高的敬意。他的坚定使他能够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自身的痛苦。我们理解并且欣赏他为了达到这一点而作出的卓绝努力。我们赞同他的行为,因为从人性的弱点来看,我们讶异于他能够这么做,因此更值得我们赞赏。赞赏再加上惊讶和惊叹,组成了我们叫作“钦慕”的感情。
第二章 论特定变化下或者想象中产生的激情
在所有与物体价值不相符的感情中,爱情是唯一的即使在弱者眼中也值得赞同的。虽然爱情看起来可能有些荒谬,但它本身并不可厌。虽然爱情的结果常常很可怕,但爱情动机却很少是有害的。虽然这种感情不一定得体,但伴随着爱情而来的感情却大都得体。……尽管爱情有种种不是,但随爱情而来的敏感和慷慨增加了爱情的浮华。恋人们热衷于感受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名誉的东西。
由于上述原因,在谈论朋友、研究和专业时有所保留是很有益处的。这些话题都不能像吸引我们一样引起我们同伴的兴趣。也正因为这种保留,使一半的人不能很好地陪伴他人。哲学家只能和哲学家为伍,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第三章 论非社会性激情
朴实、坦白和直率,决断且不刚愎自用,气质不凡却又识礼数,不但不会狂妄粗俗,还会对他人宽宏大量、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并考虑周详,即便对冒犯我们的人也是如此。简单地说,我们的风采——不需做作便可表现出的风度——表明这种激情并未灭绝我们的人性。如果我们想要复仇,也是因为一再受到挑衅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如果有人这样克制自己的愤怒,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高尚的宽宏大量的人。
第四章 论社会性激情
所有亲切的感情,例如宽容、人性、善良、怜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尊敬,当它们在表情或行为中表现出来时,即便是向陌生人表现出来,都会博得旁观者的好感。旁观者对作为这些感情载体的人的同情,和他们对成为这些激情对象的人的关心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人对后者的幸福有浓厚的兴趣,也因此而增加了他对前者身上拥有的感情的同情。因此,我们对这种社会性的感情总会产生最强烈的同情。
爱的感觉本身便能够让感受到它的人感到愉悦。它能使心灵得到安宁,也有亲近大动作的趋势,而且能够促进人类体质健康发展。被爱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快乐,因为他心中被激发出了感激和满足的情绪。这种相互间的尊敬让彼此都很开心,而此时的同情也多少带上了相互尊重的色彩,甚至能使他人都很愉悦。
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世间的万般痛苦,那么他也不配得到他人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社会性激情和仇恨与愤懑有很大不同。对于这些可憎的激情,如果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得过于激烈,只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和厌恶。对这样的人,就好像对一头野兽一样,我们恨不得把他们彻底赶出所有的民主社会。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我认为,只要人类对幸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被重视的感觉,那么际遇的变迁能够突然之间给人带来快乐。人类的最大快乐,源于自己离伟大更近了一步。早在自己真正到达伟大这个阶段之前,公众就已经决定了他每一次的荣耀。在这种情形下,是激发不出强烈的快乐的,因为产生了不理智的嫉妒和羡慕。
第三篇 就人类得体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判断人类行为得体性会遇到的困难;同时谈谈在国内比国外更容易获得认同的原因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于悲伤的同情通常比我们对于喜悦的共鸣来得更加强烈,但仍然达不到当事人感情的深切程度
身边放纵感情让自己欢呼雀跃的人,是无法得到我们同情的,只会得到我们的轻视和愤慨。
我们为什么羞于在同伴面前哭泣,却又勇于在他们面前哈哈大笑呢?我们或许二者都做过,但其实心底还是认为旁观者更容易对我们自身的亲和的激情产生同情,而不易对讨厌的感情产生同情。即使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抱怨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对胜利的颂扬有时却很可贵。真正的审慎总在告诉我们要有节制,因为审慎教会我们避免因他人成功而产生妒忌。
通过描述对他人感情产生的无力的同情,我们发现在苦难中宽宏大量显得尤为可贵。慷慨者行为高贵,因他能在苦难中不改其乐而受到大家欢迎,而且因为能在巨大灾难中始终如一被大家视作圣人。我们认为,压制能使人动摇的强烈感情,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因此我们为他能够如此自制而感到惊讶。与此同时,他的坚定也让我们不再无动于衷。他并未要求我们给予他恰当的同情,而我们也羞于没能产生这种同情。此时我们的感情和他产生了完美的共鸣,而他的行为也非常得体。我们从经验中发现,一般人人性中的软弱是不能具有这种适宜性的,因此我们对他拥有这么高贵坚忍的意志力而愈加惊叹。完整的同情和赞许,夹杂着讶异与惊叹,也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钦慕。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社会阶层的分级
各个阶层的人都在竞争,那么反问一句,这样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又有什么益处呢?被关注、被照顾、被他人同情和赞许,而且可以自鸣得意,这些便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是快感。而虚荣的基础则是被关注、被赞许。
罗斯福哥勋爵曾经说过:“爱情常常会被野心取代,而野心却不能被爱情取代。”一旦一个人心中有了野心,他就容不下任何竞争对手或是继承人。这种人会把公众的赞誉当作最终目标,其他事物都会开始失去魅力。有些政治家名誉扫地,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而去研究该如何压抑野心并轻视荣誉。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对各种消遣失去兴趣,只能懒散度日并开始自寻烦恼。他们的唯一乐趣就是谈过去的丰功伟绩,唯一的事业便是谋划如何回归高位。
第三章 论道德败坏
崇尚财富的人会放弃培养自身的德行,只为了得到他人的钦慕,因为德行和财富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不过野心家会告诉自己,如果地位够高生活够好,就不用愁得不到他人的尊敬,虽然自己毫无风度和优雅可言。他为了获取晋升,开始不择手段,并期望将来获得的荣誉会掩盖自己的罪行。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也谈谈赏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功过感
第一章 被感激的似乎都值得奖励;同样,被怨恨的似乎都值得惩罚
该受奖赏的行为都是能激发我们的感激之情的,而该受惩罚的行为都是激发了我们的愤恨的。
奖赏,是一种赔偿和酬谢的行为,是在投桃报李。而惩罚,也是赔偿和酬谢,只不过方式不同,惩罚是在以眼还眼。
第三章 未被准许的奖励不会给人带来感激,相反,不知情者造成的伤害却少不了别人的愤恨
通过观察我们得知,不管施与者的行为多么有益,只要他的动机不合适,我们都无法对受恩者产生同情。就算我们真的对他进行感同身受,我们也无法对那个恩泽他人的人产生感激。同样,不管施暴者的行为多么有害,只要他的动机是合适的,我们都无法对受难者产生同情。就算我们真的感同身受,我们也无法对那个施暴他人的人产生愤恨。
第二篇 论公正和善行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对比
善良的行为总是源自于恰当的动机,因此总是值得赞赏。因为善行本身总是值得感激的,总能激发旁观者对感激的同情。
邪恶的行为总是源自于不恰当的动机,因此总是应受到惩罚。因为恶行总是愤恨的对象,并能激发旁观者对愤恨的同情。
仁爱总是自发的,它不能被强迫,也不会带来惩罚,因为对善行的渴望不会造成任何不好的结果。善行也许不会带来那么好的结果,并因此不被他人所认同,但它无法激起任何愤恨。
这里就要提到另一种美德了。这种美德不仅仅关注我们意志的自由,在被别的力量侵犯时还会激发我们的愤恨,并因此而想要去惩罚。这种美德就是公正,而对它的侵犯则是伤害。
违反法律和正义之人应当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既然他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那么只能借由他自身的畏惧来使他就范。一个人只有自身是清白的,遵守公正的标准并且不去侵犯邻人,那么他才可能得到邻人的尊敬,并且得到公正的保护。
第二章 论公正感、愧疚感以及对功绩的认知
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都是无法被旁人所理解的。人类天性当然使我们首先考虑到自己,既然一个人可以比其他人更好地照顾自己,那么这么做无可厚非。因此每个人会更关心自己的事情,与己无关的人的死亡,也不及认识的人的死来得震撼。……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当成别人眼中的自己。虽然也有谚语说, “一个人是他自身的全部”,但对他人来说却什么都不是。
第三章 论天性的功用
社会的必要组成成分里面,正义之后便是仁慈。并不完善的社会或许可以没有仁慈,但最终都会因其不公而自我毁灭。
自然给了人类与人为善的天性,却不给这种天性以保护措施,这样人们做出善行时潜意识里会得到很多,但如果做不到并不会受到惩罚。行善是社会这栋大楼的装饰物,却不是基础,所以强调便已足够,而不需要去强制要求。相反,公正则是社会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如果没有它,人类社会的大厦就会瞬间崩塌。因此,维护公正也就成了天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公正,自然让每个人都知道恶有恶报。
只有当公正得到实施时,社会才能存在,而当人类相互伤害时社会也将土崩瓦解。这一点是我们制定公正的法律所依据的原则。
第三篇 论命数对于人类情操的影响,这部分会结合行为的功过来分析
引言
任何得到褒奖或批评的行为,首先必须有一个动机,其次还要有后续的行动,最后行动的结果才会得到褒奖或是赞扬。这三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也形成了我们判断的基础。
第一章 论该种影响的成因
如果想要成为感激或愤恨的合适对象,那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能够激发快乐或者痛苦,其次要能够感受这两种感觉,再次则是必须能够在自身意愿之下产生这两种感情,并且产生的快乐能够被他人所赞同,产生的痛苦能够被他人所否定。第一个条件决定了它有产生这两种感情的能力,第二个条件则让感情本身能够有所反馈,而第三个条件则不仅能让感情得到满足,而且还说明了它产生的感情是特殊的,也就说明了它是无可取代的。
第二章 论该种影响的程度
杰出的才能永远也比不上丰功伟绩,即便是对那些认识到才能的伟大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第三章 论这种现象的最终成因
人们也知道没有行动的好意是不会激发他人对自己的最高赞赏的,自己也不会完全地赞同自己。除了具有最高尚、最正直和最慷慨的感情却没有行动力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赞赏的,这样的人在要求别人帮忙时,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拒绝他。……仁慈之人行善时只要不犹豫,便配得上最高的奖赏。相反,恶毒之人作恶时却不需要太多考虑。
第三卷 论我们在情操和行为的基础下进行判断的过程,同时谈谈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准则
我们如果固执地以我们自身为基准,那么我们无法进行很好的判断,我们必须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我们下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理应相差无几。
如果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世隔绝,那么他不会太在意自己的外貌,更不会在意自己行为、感情和自身思想的好坏。他因为身边没有其他人作参考,而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
一个相貌堂堂的人不会在意他人拿自己的外表开玩笑,虽然同样的玩笑不可以开在残疾人身上。有证据表明,我们在意自己的外表,其实是在意这外表给他人的印象。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那么我们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
同样,我们最先对道德的评判也是对他人的行为所作出的,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些行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不过我们很快就会知道,他人也是以同样方式对待我们。然后我们便会在意我们到底值得他人的赞扬还是损毁,想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美德的重要特征便是亲和及有功,也就值得人们喜爱并奖赏。恶习则理应被厌恶,应当受到相应惩罚。这些特征都是在和他人的感情作比较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美德不会因自身具有爱意和感激而变得亲和,而是因为它在他人心中激起了爱意和感激之情。一想到这种品质受到了这么高的待遇,拥有这些品质的人便会感到快乐。相反,恶习则会让人痛苦。没有什么比得上知道自己被爱且值得被爱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了,也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正被人恨而且这恨意并非全无道理更让人感到悲哀的了。
第二章 谈谈对赞扬的热爱以及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同时谈谈对责备的恐惧以及对应该责备的品质的恐惧
以不切实际的赞誉来愉悦是人性中的脆弱,这种行为应当被称作“虚荣”。而虚荣则是做作和谎言这两个最荒唐恶习的起因。如果不是知道愚蠢十分普遍的话,我们可能认为只要一丝丝的理性便可避免。愚蠢的说谎者想要借助他没参加过的探险来赢得他人的赞誉,而阿谀奉承者则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创造了条件。……虚荣者不是用旁人应有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是用自以为旁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们自身的愚蠢和脆弱让他们无法发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只是一个谎言。
只有最肤浅的人才会满足于不切实际的赞誉。不过虽然智者会厌恶这种赞誉,但他们却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值得他人的赞誉,即便没有人会对其表示赞誉。对智者来说在不该受赞扬的地方获得赞扬根本就无关痛痒,甚至在应得赞扬的时候获得赞扬对他们来说都没那么重要。不过努力成为值得赞扬的人,却一直都很重要。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痛苦很多时候都比快乐来得强烈。痛苦会让我们的心情跌入谷底,而快乐只不过使我们开心一点点。而理性的人被赞赏所提高的程度,便远不及指责把自己放低的程度。因此,不切实际的称赞都会被智者所排斥,但他们又会被毫无根据的指责所激怒。
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因其独立于公众观点,因而很少被他人观点所影响。
不过对诗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称赞,并因此分成不同派别相互诋毁、相互攻击。
赞扬和指责只是一种感情,而一个人是值得赞扬的还是应受指责的,则是根据自身品行和行为。
急于获得赞扬不是智慧的标志,却是软弱的写照。而急于避免指责永远不会和软弱联系起来,却常常被认为是最值得赞扬的审慎。
西塞罗曾经说过:“矛盾的是,许多人虽然轻视荣誉,却羞于受到不公正的指责。”而这种矛盾似乎深深地刻在了人之中。
我们此生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对来生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又是人性深处的希望所在,正是它支撑人们乐观地走出困境。想到来生会到一个无比公正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真正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在一起,纵使今世自己的美德没能得到承认,也会在那个世界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威力
对天性自私的人类来说,在意自己些许的失去,会比在意他人巨大的损失还要多,而且会在意自己些许的收获,比他人巨大的收获还要多。他人的利益是无法和自身利益等同的,也不会阻止我们以毁灭他人为代价来获取自身利益。想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进行比较,我们必须换位思考。
平均来讲,地球上每有一个人悲伤,便会有二十个人快乐。那么我真的看不出我们为什么该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感到悲伤,而不去为了二十个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所有人,即便是远在天边的人也会受到我们良好的祝愿。但如果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焦虑,那么不管他们的境遇有多糟糕,这也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应该少关心那些距我们千里之外的人的命运,而这一点也是被自然所肯定的。
抱怨自己贫穷不会带来同情,只会带来嘲笑。
长者经历过世间的丑恶与不公,已经学会无视对自身的毁誉,不管他人的谩骂,甚至于不想屈尊去对这些人表示愤恨。
在人类天性中苦难永远都不会持久。因此,如果一个人承受了苦难,用不了多久便会恢复到往常的冷静之中。
通常来说,幸福是由冷静和快乐组成的,没有冷静便没有快乐,因为没有冷静我们无法愉悦自身。但如果在长久的境遇当中,因为无望改变,每个人迟早都会恢复到平常的冷静状态中来。成功的光环不久也会消失,苦难的折磨不久也会远离。
人类的不幸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对长期境遇的错误评价。贪婪夸大了贫富差距,野心则夸大了公众人物的优势,虚荣让人高估了名声的作用。在这些感情的影响下,人们不是因为自身的境遇而受苦,却是因为想要达到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在自寻烦恼。只要稍加观察便可发现,人类在平凡的境遇中一样可以冷静、开心、满足。
那些我们垂涎的无上地位所得到的快乐,其实和我们处在低下地位时所能得到的快乐相差不多。……检视历史并回顾自身,思索自己读到听到的那些不幸,我们会发现其实不幸都来自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而苦难、危险、伤害和不幸才是施展自制力的原动力。虽然没有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自制。
和陌生人的谈话会让我们的脾气变好,和朋友的交谈则会让我们的脾气变得更好。我们心中假想的观察我们感情和行为的视角会被身边的旁观者所唤醒。也是从旁观者身上我们学会了自制,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同情。
第四章 论自欺的天性及通则的起源和使用
当我们将要实施某种行为时,激烈的感情往往使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当我们试着用他人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处境时,我们强烈的激情也会不断拉我们回到我们自身的视角;而用自身视角观察自己的处境,则会被自爱蒙蔽了眼睛。
把自己看得很坏是很让人痛苦的,因此我们常常拒绝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人们常说能够冷静地为自己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很是大胆;同样,能够毫不迟疑地发现自己行为的错误的人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人类在审视自身行为的适宜性时,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从旁人的视角审视自己是非常难的。
自欺是人性的致命弱点,也是人类混乱的源泉。如果知道他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至少在得知一切后会怎样看待我们,那我们便会改过,否则我们无法承受他人的目光。
第五章 论道德通则的影响和威力以及这些准则被当作神圣的条例
对这些道德准则的尊敬,其实可以被称作责任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唯一可以引导自身行为的规则。有很多人行为得体,并且终生都没受到什么指责。他们没有受到我们之所以赞许他们行为的合宜性的影响,而是遵循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只有尊重通则的人才值得信赖。这也是尊贵的人与低下之人的区别:前者终其一生都遵守自己定下的准则,而后者的行为则难以捉摸。不仅如此,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变化,那么如果没有准则的制约,即便是最冷静的人、对自身行为的合宜性有深刻理解的人,都会在小场面下举止怪异,因为这些时候他无法有一个严肃的动机。
只要我们想想人生中顺境逆境下作用于我们的通则,便会发现尽管世事万变,但只要是美德便会得到报偿,然后鼓励继续将美德进行下去。这一点太普遍了,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反例。
人性之人不求成为最优秀的,却渴望成为他人爱戴的。而诚实和公正之人也不需要变得富有,但需要被信任。这些美德的报偿也很容易得到。
自然尊崇的法则适用于自然本身,人类运用的法则适合人类自身。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最终的伟大目的:为了世界的秩序、人性的完善以及人类的幸福。
第六章 论述责任感成为行为的基础准则的情境,同时谈谈责任感和其他动机一致的情境
这便是吝啬鬼和节俭之人的区别:前者只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事,而后者则只是在实施自己制订好的计划。
这里说到的上进心和热忱便是成功人士与碌碌无为之人的区别。关乎自身的巨大目标,因其成功与否会对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也就成了野心的目标。而野心,只要实现的方式是公正且审慎的,便会被人们所敬仰,很多时候也成了伟大的代名词。因此我们会敬仰英雄和征服者,甚至会敬仰政客,虽然他们实现目标的方式有些不够公正。
感激的义务是所有美德里面最神圣的,因此感激的通则也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那样,是最精确的。而确定友谊、人性、热情和慷慨的规则,则要更加含糊。
公正的准则可以被视作语法规则,而其他美德准则则是用来衡量文章是否优美的标准。前者是精确且不可或缺的,后者则比较模糊,给我们的是对完美的大体印象,而不是达到完美的具体途径。
第四卷 论情感赞同的效用
第二章 论功用给人性以及人的行为带来的美感,以及在什么程度下这种对美的感知可以被看作认同的基本原则
不管政府中拥有怎样精致的架构,都只能服从于智慧和美德。
推理能力和理解力是对我们最有用的品质,它们让我们有能力预见行为的结果,并且知道行为的功过;其次是自制,因为可以让我们为了将来的利益而宠辱不惊。这两种品质组成了我们称作“审慎”的美德,它是对个体来说最有用的品质。
人性、公正、慷慨以及开明,是对他人最有用的品质。人性和公正所具有的合宜性在前面的场合已经提到过,因为人们尊敬、赞赏这类品质,旁人会因此与当事人产生共鸣。
慷慨和开明的合宜性和公正差不多。不过慷慨和人性不同,虽然二者常常连起来说,但一个人往往不能同时具备。人性是阴性的美德,而慷慨是阳性的。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认同和否定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认知美丑的影响
风气和习惯不同,至少也是习惯的一个特例。人人都穿的谈不上是风气,只有上等人穿的才能叫风气。上等人优雅舒适而又威风凛凛的做派,再加上他们衣着的华丽,给了他们别样的风度。只要他们这么穿,我们便会联想到文雅和富丽。
一栋建造精良的建筑往往可以几个世纪不倒,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往往可以代代传承,一首精妙的诗歌甚至可以与世长存。所有这些都留存了几个世纪,给了我们当时流行的款式、品位和方式的模板。
习惯和风气不仅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不同物种间的不同形态,有多少被认为是美的呢?在一种动物身上被认为是美的比例,放在另一种身上便不再具有美感。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并因此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感。
用巴菲尔的话来说,物种之中最常见的便是最美的,那么因此便可以说我们需要多加练习来辨别物种的美感也就是最普遍的形态。最适宜判断人类之美的标准不能适用于花朵、马匹或者其他物种。同样的道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受不同习惯影响,每种生物美的标准都不同。
千姿百态总好过千篇一律,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变化也好过毫无规律的变化。虽然不能承认习惯是美的唯一标准,但我却可以说没有什么能够像习惯那样影响我们对美的认知。如果一件物体和我们的习惯相左,便是很古怪的,而如果和习惯相近,便很容易为人所接受。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操的影响
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感情的影响没那么大,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也相差无几。
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因其熟悉的物体不同,熟悉的感情不同,那么他们熟悉的行为方式也就不同。……我们会说一个人要像自己职业的工作者,因此任何职业的卖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处境,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了不同的性格,时代和国度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行为褒贬与否的观念。
在文明国度,基于人性的美德似乎比基于自我否定和自制的美德更受推崇。而在野蛮国度则正好相反,基于自我否定的美德比基于人性的美德更加受人推崇。
野蛮人对坚强的要求损害了人性,而文明人的敏感则损害了坚定。不过总的来说,在某一国度所盛行的行为方式,可以说是在该种情况下最合适的方式。野蛮人的坚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而文明人的敏感则让他们更多地照顾他人。
第六卷 论美德的特质
第一篇 论个体的特质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又名论审慎)
自然让人们首先关心自身的健康及其保养。饥渴的感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或热或冷的体验,都是自然在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人们在童年学到的第一课,便是来自监护人,大部分的内容与自然教会我们的都一样,核心目的都是怎样去规避伤害。
如果审慎只是用来关注个体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的话,即便易于被人接受,也不会被看作高贵的美德。审慎能得到冷静的尊敬,却得不到他人的爱意和钦慕。
一个罪恶的能人常常得到不应有的信誉,而罪恶的愚人却常常成为他人愤恨的对象。审慎与其他美德联系起来,会变成最高贵的品德,而不审慎与其他恶习相联系,则会成为最罪恶的性格。
第二篇 论个体特质如何影响他人的幸福
第一章 论个体被我们照顾和关怀的天性注意到的顺序
在农牧的国家,在那些法律无法保障每个人安全的国度,家庭的每一个分支都会生活在附近。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为了共同御敌。不管地位高低,这些人都有其用处。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会加强这种联系,而不和则会削弱甚至摧毁这种联系。
在法律能够保障人们权益的商业社会,家庭的亲属没有住在一起的必要。他们因为利益而散居各地,彼此之间很快便不再联系。几代之后不仅不再关心彼此,而且会忘记自己的起源以及同祖先的关系。在每个文明国度,人们对远亲的关注会越来越少。英格兰比苏格兰文明程度要高,因此远亲之间的联系也就比后者更少。
第二章 论社会被我们慈善的天性注意到的顺序
我们自爱的天性以及关爱他人的天性让我们关心群体。就我们自身来说,群体的荣耀也影响着我们个体的荣耀。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如果优于其他群体我们会高兴,如果劣于其他群体我们会羞愧。
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似乎与对人类的爱无关。对祖国的爱独立于对人类的爱,而且常常让我们背离对人类的爱行事。法国拥有三倍于英国的人口,因此在人类社会中法国的繁荣比英国的繁荣更重要。当然如果有英国人这么认为,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公民。我们热爱祖国不是因为它是人类的组成部分,而是为了祖国自身的利益。确定人类感情以及天性的智慧,似乎认定了把人类的关心限定在某一群体之中,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国际仇恨往往只存在于邻国。我们会把法国叫作天敌,他们也会这么称呼我们。
第三章 论普遍的善行
虽然我们的善行很少能超越国界,但我们行善之心没有边界,是可以惠泽整个世界的。我们想不出有谁的幸福是我们不期望的,有谁的灾难是我们乐于见到的。灾难的念头会自然引发我们的怨恨,而这怨恨则是普遍的善行的产物。这是我们对幸福受到妨碍之人的同情产生的自然结果。
智者和有德之人都愿意为了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也同意团体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更高的利益,因此,他们随时准备为了高等的利益而牺牲低等的利益。
第三篇 论自制
按照审慎、公正和仁爱原则行事的人,可以被称作有德之人。但简单地了解这些规则并不能让他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激情会误导他,会诱导或是驱使他违反这些规则。再完美的知识,如果不能加上自制,那么也无法让人完成自身的责任。
古往今来被纪念的英雄们,无一不是为了真理为了自由为了公正而献出生命的。如果苏格拉底的敌人们允许这位哲学家在自己的床上死去,那么便不再有光辉笼罩在这位哲学家身上。如果看看佛图和豪拉肯所雕刻的名人头像,人们都会发现被砍头之人往往是最值得铭记的。例如托马斯·摩尔爵士、拉利弗、罗素或是西德尼,他们头像之下都会画上一个斧形标记,这比他们无用的纹章更能彰显他们的地位。
自制本身是一种美德,衍生出来的其他美德也有着别样的光辉。
对恐惧对愤怒的克制永远都是高贵的力量。如果这两种克制由公正和善行作引导,那么便可以成为美德,并为其他美德添色。
我们称为“硬心肠”的特质,在自己无视他人的苦难之时,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他变得冷漠。这样的人舍弃了世界的友谊,也就舍弃了社交所能带来的愉悦。
能充分感知自身苦难之人,能感知不义行为之人,能够克制自身感情冲动之人,便是有德之人,也是唯一值得我们尊敬爱戴的对象。基于尊严和合宜性的漠然、坚定以及自制,则完全不是这样,后者随前者变化而变化,同时后者的功绩很多时候会被剥夺。
自我评价的标准可能过高,但也有可能会过低。自视甚高很令人愉悦,而自我贬低则往往令人不快,不过对个体来说评价过高比评价过低要好。不过对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来说则完全不是这样,评价过低往往比评价过高要好。不过如果涉及同伴的自我评价,那我们往往会抱怨他们的评价过高。他们在我们眼前时的自我评价往往让我们感到羞愧。
在所有自由而杰出的艺术之中,例如绘画、诗歌、音乐、演讲或是哲学,接触的艺术家总能感知到自己最完美作品中的不完美,并且清醒地认识到与完美之间的距离。只有拙劣的艺术家才会满足于现有的作品。他们对完美毫无感觉,也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只会拿比他更低劣的作家的作品来进行比较。
骄傲之人往往沉醉于自身特点,而认为不需要再改进。认为自身完美之人,常常鄙视进一步的提升。这种人对自身优越感的错误认识,往往会从青年持续到老年。
对虚荣之人来说则不是这样。他们渴望他人的尊敬,体现了对荣耀的热爱。虚荣更多的是对荣耀的不成功的追求。如果你25岁的儿子是个花花公子,也不要对他的未来失去信心,因为等他40岁时可能会变成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教育的秘诀便是把虚荣引向合适的对象,并且制止他吹嘘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
能够激发自身幸福感和满足感的自我评价,是最容易被公正的旁观者所接受的。一个人按自己应得的尊敬来尊重自己,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人没有非分之想,并且安贫乐道。
而骄傲者和虚荣之人则往往不会满足于现状。前者会嫉恨他人不应得的优越性,而后者会因预见到的羞耻而惶惶不安。即便是有真才实学以及财富作支撑,过度的自大也不会得到智者的赞同。
第六卷之结论
对自身幸福的考虑让我们开始关注审慎。对他人幸福的考虑则让我们关注公平和仁爱,前者让我们免受伤害,而后者则有助于增加我们的幸福。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审慎都是源自我们的自私,而其他两种品质则是源于仁爱。然而,对他人的情感的考虑也会引导我们美德的实行,因此没有人能够一生当中把审慎、公正和仁爱一以贯之地实行下去。
摘抄/编辑:杨思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