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在这两种不同的努力,即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
这样两个基础上,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
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确立了公正、谦让和宽容仁慈的美德;而崇高、庄重、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种激情——它们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和我们的行为所需的规矩——的美德,则产生于后一种努力之中。
评注:这其实也是当下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代沟,所形成的一大重要原因.父母同子女,爷爷奶奶同儿孙之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环境,背景,经历的差异,而在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上,情感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比如节俭,很多零碎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不用,就该扔掉;而在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老人家眼里,但凡还有一丝利用价值存在,就应当留下.
老人家的生活习惯我们已经很难去改变,能够做出改变的,只能是我们对待他们这些举动的态度.
当双方的情感不在同一频道时,我们若为旁观者,则应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若为当事人,则应努力尝试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
是为和蔼可亲,以及令人尊敬.
2.人们恰如其分地称为节制的美德存在于对那些肉体欲望的控制之中。把这些欲望约束在健康和财产所规定的范围内,是审慎的职责。但是把它们限制在情理、礼貌、体贴和谦逊所需要的界限内,却是节制的功能。
3.我们对肉体的痛苦并不感到同情,是忍受痛苦时坚忍和忍耐克制的合宜性的基础
4.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不太真诚,但是它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引人注目。
“同情”这个词,就其最恰当和最初的意义来说,是指我们同情别人的痛苦而不是别人的快乐。
一个已故的、机灵的和敏锐的哲学家曾认为必须通过争论去证明:我们对快乐具有一种真诚的同情,以及庆贺是人类天性的一种本能。
我相信,决没有人认为有必要去证明怜悯也是这样一种本能。
5.为什么在朋友面前哭泣会比欢笑更使我们害羞呢?虽然我们可能经常有理由欢笑,同样有理由哭泣,但是我们总感到,旁观者更有可能对我们的快乐而不是对我们的痛苦表示同情。
甚至当我们身负最可怕的灾难时,鸣冤叫屈也总是使人难以忍受。但是,胜利的狂喜并不总是粗野的。
确实,谨慎往往告诫我们要以相当节制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成功,因为谨慎教我们避免这种狂喜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更易激起的妒忌。
6.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这种激情对方自己似乎全然不会感到,这是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设想时,它就会因这种设想而从我们自己的心中产生,
然而它并不因现实而从他的心中产生。
我们为别人的无耻和粗鲁而感到羞耻,虽然他似乎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不合宜;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不因自己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而感到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