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话,有时怕给别人造成尴尬和不舒服,所以,开口时会极力考虑下别人的感受。
而生活中呢,却免不了会碰到这类人,说话时咄咄逼人,噎的你是半天不知讲什么好,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她说的每句话,每个观点都对。
碰到这类人,我往往会缄口,不知道自己情商低,还是情商低呢。
猜测伊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呢,既和别人无冤无仇,何必把话凌架于别人之上,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方肯善罢干休呢,这是性格使然,抑或是心理做怪?如此之人,有着多么相似的精神长相!
碰到这样的人或事,不如拿来《孔子和弟子的故事》来宽慰自己。
虽说不知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听来会给人以启示和感悟,暂且讲出来一听。
曲府是孔子的故乡,一日,孔子的弟子正在府前酒扫庭院,从南边过来一人,开口问道:“你是孔府什么人呢?”弟子非常自豪的说:"我是孔子的弟子啊!"
“噢,你既是孔子的弟子,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敢不敢答?”来人话语咄咄。
弟子也不甘示弱,做了肯定的答复。
“你知道一年有几季吗?"来人问。
弟子回答说:“这还不简单吗,一年有四季,谁都知道啊。”
而这位来人呢,却坚持说一年有三季,自是不肯罢休。两人打了赌,谁输,便磕头认错。
争执不下之际,恰巧孔子外出路过这里,弟子忙拉过师父问:“师父,你说一年有几季呀?”
孔子看了一下二人说:“一年有三季。"
弟子听后虽一头雾水,见师父竟也这样说,也只好向来人磕头陪错。
看着来人大笑而去的得意背影,弟子不解的问师父:“明明一年有四季,可师父为什么说是三季呢。”
孔子语重心长的说:“你没看到来人着绿色衣服吗,他本是个蚂蚱,蚂蚱春生,秋死,他何曾见过冬天,你与这样的人争辩,不是浪费时间吗?"
弟子听了师父的话,恍然大悟:师父的意思是说,与不讲理的人生气,真的是犯不着。
庄子也说过啊:夏虫不可以语冰。你与夏天的虫说冰,也说不懂呀。
坐在这个故事的边缘,我久久回味:不与三季人生气,真是大智慧。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与三季人生气。”在寻常的日子里,我会不断的敲打自己一一亲爱的,愿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