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则小视频,里面有个故事,挺有道理,记录如下:
曾仕强讲的,他在山东曲阜孔子老家旅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走过来一个人,问他,你是谁呀?
孔子学生回答说,我是孔老夫子的学生呀!一点洋洋自得的味道。
那个人说竟然是孔老夫子的学生,那学问一定很大咯,我问你一个问题。
孔子的学生说请讲。
一年有几季?
孔子的学生不仅觉得好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谁不知道呀!
于是回答说四季。那个人争执说不对,有三季。于是两个人就争吵不休。
两个人争论半天没有结果,于是约定向孔老夫子请教。如果是四季,那么来的人给孔老夫子的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那来的人就给学生磕三个头。
碰巧这时孔老夫子出来了,学生就问老师。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看来的人,对学生说,有三季。
学生一听,吓的目瞪口呆,又不敢问。
来的人可高兴了,磕头磕头。孔老夫子的学生无奈,给他磕了三个头,那个人得意洋洋飘然而去。
那人走后,学生埋怨老师。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为什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个人一身全是绿色,那是蚱蜢啊!蚱蜢春天生,秋天死,哪里会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
你如果和他说四季,那我们争论到今天晚上,也不会出结果的。我就说三季,你吃点亏,磕三个头,这不就结束了吗。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会多活十年的。
对什么样的人,就要说什么样的话。没必要和他们去争论。庄子曰,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和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争执,不和不在一个圈内的人辨论。
要明白说话的对象,可以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方式,这样子才能够游刃有余的活在这个社会上。
那岂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
原本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见了人,不说人话,那不是鬼话连篇了。
如果有一天,你碰见鬼了,你不说鬼话那怎么交流呢?
那这样不是投机取巧吗?这怎么是投机取巧呢?这应该叫随机应变。
听完这个小故事,我是恍然大悟啊!好多时候的争论,是如此的没有道理。
彼此的认知范围不一样,又有什么可值得争论的呢?所以当认知范围有差别的时候,就不要争了。
当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是有100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说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说,如果我错了,只需要一个人来证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100个人。
现在想一想,爱因斯坦是非常明白上面这个道理的,他心里的一句话就是懒得理你们。
以后在网络上,少和别人去争论了。前些日子,在一个群中和一个人争论中医,我说中医有用,他说中医是骗子。
两个人辨论得热火朝天,好像在举行辩论赛。浪费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在想一想,是不是很好笑?
有什么可值得争的呢?如果我觉得有用,我自己去服药不就ok了,如果他觉得没用,让他去找西医好了。
彼此对一件事的认知不一样,没必要去争执,彼此保留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