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个被病毒二次侵袭的城市,便是我生活的地方。
隔往常,算不上精彩,但世界也算是忙碌而充实。每天迎来朝霞,送走夕阳,搭乘最美轮渡,穿梭在蓝天碧海之间。维港的海风,吹动这一年四季的花团锦簇,给繁忙的城市中的异乡人带来阵阵清香。但,忽如一夜秋风来,从去年起,花香不再浓烈,掺杂而来的,是呛人的病毒气息及火药味道。
是的,今年的花儿,不再那么香了。为保证安全,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开启了居家办公的生活模式。起初我对居家办公还是有些向往的,脑补一下画面:清晨打开窗帘,一抹阳光打在地板上,慵懒的伸个懒腰,去泡一杯咖啡或者枸杞,打开心爱的MacBook,开启一天的元气满满的工作……
但现实是怎样的?
确实睁开眼就到岗了,然而,空间距离消失的同时,时间概念也跟着下线了。没有了紧迫感,每天都在实力演绎着“懒”字的N种写法。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虽然承认效率有问题,也少了清晨办公室茶水间的八卦,下午懒洋洋会议室发呆的咖啡。总之欣慰的是,看着新闻里不断上升的确诊数字,全天候在家,时间的堆砌对冲一部分效率的下降,总算工作没有落下。
再来,面对着我在香港的居住环境,随不简陋,但空间是个巨大的障碍,我在仅能走几步的客厅里活动,目光所及之处秘密麻麻的居民楼,耳畔偶尔回荡起隔壁邻居家婴儿的啼哭声,也是不满意的表达吧,盯看了一天13寸的“macbook”,眼睛不能远近调节而酸胀流泪,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感觉密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身体的不适叠加外界疫情的刺激,第一周,心态就崩了。
漂泊这些年,看着窗外一线城市标配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很早就明白了,心态崩乃常事,碎着碎着就强大了。海边走走,做顿好吃的,安抚一下不适应的内心。开始静下心来想对策,之所以不适,主要是放松舒适的家庭环境,缺少上班的仪式感,很难进入状态,无人监督的情形之下,诱惑和干扰太多,完全依靠自律。于是我开始摸索着提升居家办公状态的方式:
和上班一样穿着正式一些,早起护肤化妆,搭配有规律的饮食作息;
找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区这很重要(离床远一点);
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提高时间管控能力,更能提高工作成就感;
合理安排自我掌控的时间工作之外的时间,强迫自己每天安排时间活动。
这是我居家工作的第三周了,身心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并且做到了每天坚持写工作,投资日志,更多的时间阅读写作,闲暇时还刷了两部不错的剧。哈哈,总之,没有适应不了的环境,只有调整不好的心态。居家办公,我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