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但是如何把每一步都做好却很难。所以从今天起开始讲“修”,需要从蒙学开始《三字经》”安老师在群里开始分享了,太高兴了
《三字经》有很多版本,不过都是大同小异,我们追求的是“道”的真谛,不是去考究道的差异,不做学究,只为知道。
“三字经是构建一个人认知的起始之篇,就像一个人,推开这个世界之门,开始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该怎么开始呢?冥冥中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孩子你大胆的向前走吧,我来告诉你,你看到的世界是怎么回事?相信我,因为我已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了。”安老师又分享到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善良的,都不想坑害别人,都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你也和他们一样,应该不能白白的来这里转一圈,应该为大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性相近,习相远。”
孩子,随着你所见、所闻,你会感受到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信息,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喜欢的,慢慢的你就形成了你自己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别人眼中的你的样子,这个样子不只是外表,更是内心。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你长时间的接触某一类的信息,或者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的话,你的认知就会很片面,特别是被某一类不好的事物所影响而不自知的时候,你慢慢的就成了其中的一员,和他们一样了。所以你进入这个世界之后,最好先找到老师。老师是什么样的呢?他的外表或许很潇洒倜傥,或许会很狼狈不堪,甚至或许会肢体不全。不要被外表的样子所迷惑,而要看起内心对世界的认知。
“教之道,贵以专。”
跟师傅学习,最重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可以怀疑,但是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今天学这边,明天学那边,看着好像什么都学了,其实最终只是学个皮毛,甚至有时候你连师父的学问的门槛都没进去呢。这个世界中的道理太多了,多到没有人能够完全的学到,所以遇到好老师是你一生的幸运,但是能否把幸运转成幸福,关键在于你对待老师的态度。只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才有可能深入的去教诲你。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曾经有叫“孟轲”的人,年幼的时候,母亲鼓励他去探求世间的“道理”,他非常的聪慧,老师讲授的他很快就能听懂,所以他以为自己学的很不错了,但是他知晓的那些,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肤浅了很多,母亲为了让他求学,曾经多次转换住处,每次都会花费很多的资产,当看到他学习不够深入的时候,非常生气的批评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更要深究其竟,才能真正的有所成长,知晓事情的发展规律。就像织布一样,没有一梭一梭的坚持,怎么可能织成布匹。更不可半途而废。说着话,就用锤头把织布的机子敲坏了。
还有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对自己的五个孩子都进行认真的、坚持不懈的、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最后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无论是跟谁学,都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认准的事,不能轻易放弃。孟母给孩子选老师,窦禹钧自己来教。能力不同,但是结果却可以相同,那就是学会借助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