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秦巴汉
我的职场,上来就是一个“下马威”——骑自行车。
别看骑自行车在当年是个挺“风光”的事,可如果技术不过关,马上就会风光变风险,起码是尴尬一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还不普及,老百姓想买,一是太贵,二是要票。我虽说摸过,算是“漂学”,但真让它变成工作上的重要工具和帮手,我还真措手不及。
我上班的工种,是银行通讯员(与今天的电脑亳无关系)。上班第一天,就交给一辆破旧自行车,被师傅带着,到中心支行拿“同城”(既转账票据)。这都是成万上百万的钱啊,就凭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个破包,每天往返着交换,万一丢失怎么办?可就是不丢失!(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违规”的)。
出门时,师傅问:会骑么?我咬着牙:会。只见师傅飞身上车,转眼上了大街,我赶紧上车,摇摆着车把,十分狼狈的样子,总算没摔下来。可好景不长,我们要穿过一条小巷,这小巷人多路窄,经常发生人车相撞而争吵事件,我甚至目睹过打得头碰血流的。我第一次骑车,心里紧张,担心的事就发生了:
一个老奶奶也担心路上人车,想快速穿过道路,她预计我的车速不准,结果我们相撞了。好在我骑得慢,只把她撞了个趔趄。我也用长腿支住自行车,不使人车摔倒,她反手抓住我的车把,不让走,教训道“你会不会骑车?往人身上撞!你不会刹车?”
师傅似乎认识她,赶紧过来赔不是,并开玩笑说“你咋知道他不会骑?”“这是我徒弟,第一次骑车上班”。众人哄笑我,也原谅了我。
我师傅姓王,三十多岁,在通讯员中年龄最大。据说是从商业单位调入银行的(要找关系才能行)。他对我很和蔼,从不大声训斥。他知道我不会骑车,就放慢速度,找我的不足,教我改进。几天下来,我才算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意识到:在职场中,不懂装懂是不行的。它往往让人摔跟头,吃大亏。
另一个尴尬事,是与外单位门卫斗智斗勇,以我的失败告终。
经过半个月“传帮带”,我可以单独承担工作了,师傅也变换了岗位。我每天骑车满大街转,感觉单调乏味。
我们当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到服务的单位“送托收”(两地企业间的一种结算凭证),今天已消失,被其它业务取代了,就如“通讯员”工种消失一样。
送托收要进单位去,找财务人员签收,进单位就要与门卫有交道,有的门卫你去过几次,认识了,就不大管你了,可以为我节省时间,有的门卫要登记,又浪费时间,这就会产生矛盾,但一般的都互相理解,心照不宣。
当年,文明程度也在提高,进出大门下车推行是讲礼貌,但也是逐步推广中的事情,下与不下,关键看门卫。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国营大工厂,大门与办公楼距离很远,我又按照以前师傅带着的样子,进大门时放慢车速,右腿挎下来,左脚站在脚踏板上,这相当于下车了(仍在滑行),望着门卫,摇几声铃铛(礼貌),然后右腿一挎又坐车上,紧蹬几下就又恢复正常骑行了。
但今天这门卫好像情绪不好,看不惯我的行为,开门喊我“过来登记”,我说“送托收的”,“那也不行,登记!”他口气强硬,很不友好,我也不吃他这一套,继续前进。只见他小跑着追上来了,嘴里不停吵吵,我来到办公楼下,停车锁车,他竟按住我的手,让我锁不成。我们就大声吵了起来,这时正好一个财务人员下楼出来,认出是我,赶紧上前劝止。可这时双方都在气头上,不听劝,争吵也升级了:“必须登记,不然不许走”,“我就不,看你把我怎么样”!
事情就这样闹大了,单位的财务科长,保卫科长也出面了,提出各种方案,都没有通过,双方僵持着……最后打电话让我单位来人,我师傅来了,才把我领走。
事后,我给对方写了份“检讨”,以失败告终。虽然单位领导以“年纪小”来开脱,未予深究,但也是一个教训吧。
在职场,不论是在单位内外,你的言行表现很重要,也是人们观察你,评价你的重要依据。为一点小事寸步不让,很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