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中央11台又重播电视剧《三国演义》,我饶有兴趣地看了好几集。这部《三国演义》是1994年的老版本。2010年又拍过一部。但我觉得还是老版本好看,我都看过好几遍了。
记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正在紧张地准备职业考试,但每天晚上8:30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三国演义》。每天只播放一集,看完后,再看书复习,也没有耽误我多少时间。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我还是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国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是极深的,中国的政治、文化、军事和谋略都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有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战争,但它却是一部文戏。围绕着战争,双方首先要进行动员和布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的近二百年的历史。前三国要比后三国要来得精彩。前三国先是从宫廷政变讲起,从何进被杀,到董卓进京,然后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接着曹操的南征北战,破袁绍,伐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火烧新野,击退曹兵,再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直到赤壁之战前夕。这段历史好戏连台、群英汇聚,煞是好看。然后赤壁之战是重头戏,小说和电视剧都有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但我却不怎么喜欢这一段,因为我觉得被后世渲染得太多,真实的成分很少,像借东风、华容道等等,都是编造出来的。赤壁之战之后,主要是刘备大显身手,借荆州、夺西川,到称汉中王,最后称帝,蜀汉政权达到了顶峰。小说是沿着尊刘抑曹的态度来展开的,看得人很过瘾。
接下来的后三国,总体感觉比较沉闷,刘备伐吴失败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先是南征北战,再六出祁山,这时候,各国的战将都陨落了,魏国和吴国基本不愿意打仗,就只有蜀汉还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最后独木难支,败亡了。
蜀汉最后快速的灭亡不仅让人惋惜,也留下了谜团。何以一个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国家,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就灭亡?蜀汉灭亡后,三国演义就结束了。虽然到晋灭吴统一天下还有十五年的时间,因为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
民间老百姓传颂的是关云长忠义和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有识之士看到的是郭嘉、诸葛亮的谋略,英雄豪杰传颂着马超和吕布的英勇。但是我却不对那些如雷灌耳的将军和谋士感兴趣,而是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那些说客,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出使别国,或游说,或诈降,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向对方晓以利害,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利益。他们的功劳一点都不亚于战场上杀敌的战士。他们或许只是在某一场战争、某一个片段中出现,被史书记录下来,然后像流星一样倏忽而过。他们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们的存在虽然短暂,却有着永恒的价值。
三国演义为什么一直很红火?如果说它精彩,那么中国历史上多有精彩的片段,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乱世繁华,都有大书特书的地方。如果说三国是乱世出英雄,但乱世除了三国,还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和民国,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可为什么它们都没有三国红火呢?这是因为三国有个诸葛亮,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受到统治阶级、下层民众和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楷模。钱穆先生说过,有了诸葛亮,就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了。诸葛亮是中国人全民景仰的英雄。
诸葛亮忠君爱民,严于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立功,立德,立言,一生几乎近于完美。不仅他自己,他的子孙也是对蜀汉尽忠的。而且诸葛亮还有一个令很多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都很羡慕的,就是他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刘备是一代枭雄,能够不耻下问,委屈自己,去请一个当时不很有名的人来辅佐自己,并拜为丞相,这点很不容易。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殊荣,是后世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所集体向往的。但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只有诸葛亮获得过。
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成就了功名,不就是为了找到赏识自己的人吗?而且读书人要面子,往往不会毛遂自荐,而是在等待个人的到来。这种心情,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是”,“遂许”,两个词把这个因果关系说得很清楚。出师表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在这里,诸葛亮就有点炫耀和教训的意思了。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他做事就有了底气。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也是值得的。
三国,说不完道不尽的三国,一直被人赞叹、怀念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