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文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
昨晚看了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第三部《邪不压正》,整个片子荒诞的基调承袭了姜文一直以来电影里表现的理解。对于姜文的电影,一年前才看得《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然而,看完邪不压正,想来已经明白了。
荒诞,无论个人,还是群体。曲折,无论个体人生,还是群体理想。
《邪不压正》的故事由大徒弟朱潜龙残忍屠杀师父一家做引子,再从幸存的小徒弟李天然十五年后学成归来复仇展开,背景是民国时代的北京。故事本身简单,好像和一般民国时代的影片差别不大。窄小的胡同,灰色的屋顶,还有屋顶彩旗飘飘样的晾着的衣服,很典型的老北京。但故事所涵盖着的原型,又不简单。最明显的三个原型,一是影片中的女一号,周韵饰演的关巧红,一个为了复仇而存在的顶级裁缝,本来是一个裹脚的传统女性,为了复仇,做手术恢复大脚,苦练功夫和枪法,然后报仇的一个巾帼形象,其原型是刺杀军阀孙传芳的施剑翘。二是李天然作为妇产科医生第一天去医院宣誓的对象,一颗肾。这颗肾是被院长误切的一颗健康的肾,谁的呢?梁启超的。三是李天然的养父蓝青锋计划一切想救的人,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后被称为汉奸的张自忠。这三个却有其人其事的原型,让姜文人生就是荒诞的理解更为真实。
一代枭雄孙传芳,最后死在一个曾经小脚的女人手中;知名人士梁启超被知名医院协和医院的院长,名医刘瑞恒亲自操刀手术,却误切了健康的右肾,留下了生病的左肾,最终壮年而逝;七七事变是如何策划如何实施的,其真实状况非旁人能够了解,就算是亲历者,也是了解某些片面,一如罗生门那般,人们却只能简单的推断出和张自忠的联系……无孔不入的荒诞!逻辑永远不能还原、解释人生和事件本身的样子和原因。逻辑的考虑也永远不能控制事情的走向,即便目标多么的明确。
仔细体会已经走过的人生,一定能体会到这种荒诞的意味。一年前我看不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因为我以为我的少年不荒诞,可是细细回忆、细细品味,哪里会没有荒诞的部分呢,有的,很多。现在回忆起来《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后那一幕,成年后的马猴和少年时的玩伴们再相聚,路遇傻子而被傻子反叫傻逼,确实让人会心一笑。点睛之笔。现在看《邪不压正》,就会心很多。
可人生怎么能是荒诞的?我记得选修《经济学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的时候,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假设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这样的假设之所以能成为基本原理,就是因为它不能言说的合理性。那么人既然是理性的,荒诞又怎么会处处存在?《邪不压正》的李天然做了很好的诠释。
李天然活着的唯一目的是为师父全家报仇,他学了一身的本领,有很多机会可以击杀仇人朱潜龙和根本一郎,然而影片却偏偏用了两个小时才让男一号大仇得报,在过程中还莫名其妙地搭上了自己的名义养父亨得利医生。逻辑上很费解。可是仔细一想又很合理。他的目标是报仇,可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却是因为实际养父蓝青锋的相救,他回到北京也是为了完成任务。人们面对目标总会被旁的事情所左右,也会被队友(蓝青锋)的一举一动而影响,到达目标的路程,总是曲折的。在同一个事件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实际目的,完成一件事的过程,绝对不可能是直截了当。就算抛开一切旁的事情,旁的人,人也会被自己的心理所影响。李天然杀死根本一郎和朱潜龙的方式就可见一斑。要报仇,为什么不直接杀了,而是对于根本一郎要先窃刀窃印,再以日本武士比武的方式使根本溃败;对于朱潜龙是先羞辱,再用本门武功和其决斗这样的方式,是由于李天然自己内心恐惧的限制和自己尊严的左右。人的精神世界总是掣肘着理性。人和人之间相互的影响,人和人自己的矛盾,导致了荒诞存在的合理性。
此外,第二大反面根本一郎身上,则是用日本人的矛盾,展现了人性荒诞的一面。影片开始的时候,朱潜龙带着根本枪杀、砍杀了师父一家,用刀为村正,这里需要指出是村正刀由于其刚硬和锋利所屠杀人之多,被称为妖刀,以及日本的弑师文化。这样凶残的一面却对应着根本给众人讲述论语那一段平和安宁的一面。人性中永远存在着戾气和温和,荒诞总会在这样的复杂中润滑着。
李天然诠释了个体的荒诞,蓝青锋就展示了大事件的荒诞。对于国家的解救,靠不住写日记的人老蒋,声称得靠他自己,他联系了老西儿(阎锡山)和小诸葛(白崇禧),和朱潜龙密谋,就是这样国家层面的大事件,就在蓝青锋和朱潜龙的一顿饺子和白酒之间确定着和变化着。而且,蓝青锋做事的整个过程,也充满喜剧效果。这里电影的处理手法夸张而确切,荒诞里充斥着笑声。另外,反面角色朱潜龙则体现了另一个维度的群体的荒诞。他联合日本人屠杀了自己的师父一家,却对外声称是师弟李天然做得恶事,并在长城边铸了伟岸的师父和狗一样谢罪的李天然铜像,每年大型悼念欺骗群众,处于荒诞中的群众却不自知。影片中对朱潜龙处理凶杀案时的荒诞却换来大众的欢呼则再一次体现了荒诞的隐蔽性,它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却闭目不查。
人生是荒诞的,事件是荒诞的。荒诞的基调是可怜,荒诞的伴侣是幽默,荒诞总隐藏在合理生活的外衣下。在表现这一切的过程中,整个影片的喜剧元素都很明显。打雷般巨响的磕头声、在房顶裸奔和骑自行车的彭于晏,激烈打斗中的反差萌对话……都进一步将姜文所表达的艺术化、加上了绘画一般的效果。
姜文的电影,一仍其旧,又更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