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缺肉”的4个时期
缺铁性贫‘
缺铁性贫血一般由饮食不合理导致,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气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量高于成年人,为保证蛋白质供应,膳食中肉类不能少。
减肥期
很多人认为减肥时不能吃肉,这是错误的。不吃肉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建议减肥者不减少动物性食物,适量吃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少的肉类。
健身期
肌肉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长时间运动会导致肌肉处于分解状态,需及时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
【长期不吃肉带来4种伤害】
免疫力降低
长期不吃肉,且鸡蛋和豆制品摄入不足时,会造成蛋白质缺乏,免疫球蛋白减少,人体免疫力降低。一旦免疫力下降,更易患感染流行性感冒,甚至增加肿瘤的患病风险。
内分泌失调
脂肪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可能导致脂肪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激素分泌,造成女性的月经不调,加速人的衰老。
缺铁性贫血
肉中所含的血红素铁,是人体铁元素的重要来源,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不吃肉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皮肤变粗糙
肉类食物还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膳食来源。长期不吃肉,这些维生素也面临摄入不足的风险,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
健康吃肉的3个原则
多吃鱼虾和禽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每周应吃鱼280g~525g,畜禽肉280g~525g。
鱼、禽类等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利于控制热量,建议日常生活中增加鱼虾和禽肉摄入,适当降低畜肉比例。
鱼虾类含有OMEGA-3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元素。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一荤素搭配要合理
除了按照推荐量吃肉外,每餐搭配150~200g蔬菜,再根据自身饭量搭配200~250g谷类、50~75g薯类。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薯类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脂肪吸收,有利健康。
少吃加工肉类
瑞士一项调查显示,吃太多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每天吃160g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g的人,早亡风险增加44%。
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这类肉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建议减少食用,比如一周吃一次;吃时可以搭配新鲜蔬菜,还可以多吃些大蒜、多喝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