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付珍
在信都区城计头乡有一个叫七林的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这里曾经是邢台县七林区委所在地,邢台县政府财政科股长赵明珠在此工作期间壮烈牺牲。
七林村与八路军129师所在地的道沟村相邻。从G340国道(邢左路)南拐坡底石桥固坡县道一直南行到一个叫西皇峪的三岔路口,再左拐走129师乡道1公里就到。七林村现有160户540口人,两委干部5名,党员24名,村域总面积7000多亩。
七林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山上有大面积的橡子树林,橡子果能充饥不挨饿,为当年当地人减轻了忍饥挨饿。除了橡子林,就是满山遍野的板栗树。这里河道不缺水,为赵峪川支流的出水口,土地肥沃加上河道流水潺潺,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更是抗日战争时期坚强的革命根据地。当年1938年就有党的秘密组织,群众抗战积极性高,1939年12月,为适应抗战需要,粉碎日寇对山区的扫荡,邢台县将4个中心区委按照区域所在地命名为9个区委,即中共营头区、浆水区、路罗区、将军墓区、宋家庄区、七林区、马河区、龙门区、大贾乡区委员会。这样,能更加灵活地组织群众开展对日寇和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
1940年8月,邢西、邢东县委分设,其中,邢西县委辖8个区委,114个党支部;邢东县委辖6个区委,60个党支部。1942年4月,邢西、邢东合并为邢台县委,并设邢东办事处,共辖9个区委,1945年3月,邢台县又分设为邢西、邢东两县,邢西县委辖6个区委。从留存的资料上来看,七林区存在多年,具体负责人不详,但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展征兵活动,组织群众参加正太铁路破袭战、运送公粮、阻击日寇对山区的进攻,还编写顺口溜教育群众如何对敌斗争:“叫老乡,你是听,空室清野要记清。先破路,后填井,粮食用物搬山中,一旦敌人来扫荡,让他寸步也难行。”
据79岁的老干部李聚宝介绍,七林村和附近几个村抗战热情高涨,一次就有17人参加八路军。七林村牺牲在河南汤阴的叫李如贵,弟弟李如宝也是同时参军,部队到达甘肃省后退役到张掖县委工作。直到2024年,98岁的李如宝去世。
七林村驻扎过不少部队,驻地营房还在,在李聚宝的院里,北房西头曾住过一个班,院外还有八路军2团安团长饮马的石头槽。(据笔者四大爷、二等甲伤残军人任长青在世时讲述,安团长是长征老红军,能征善战,南下到河南省安阳一带,因所乘汽车被敌机轰炸而牺牲。)
在七林村牺牲的革命烈士叫赵明珠,邢台县抗日县政府财政科股长。赵明珠弟兄有三个,即:赵明珠、赵明琦、赵明琛,为信都区宋家庄镇明水村人。其父亲赵文章是闻名四方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深得乡民赞誉。赵明珠弟兄三人受其父亲教诲,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虽然家庭并不算富裕,但他们还是忍饥受寒克服困难,相继读完高级小学,老二赵明琦还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平定县立中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赵明珠弟兄三人决心以志报国,逐于1937年秋和1938年春相继参加抗日工作,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都成为革命干部,为抗战救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明珠(1908—1940),1937年在宋家庄参加冀西民训处组织的“战委会”工作,后调邢台县抗日县政府财政科任科员、股长等职。他工作积极,不畏艰险,在反封建、反磨擦历次斗争中立场坚定,有胆有识。1940年反磨擦斗争胜利后,为肃清国民党顽固派的残余势力,抗日县政府派出“突黑流”工作队到路罗一带开展工作,赵明珠被派到七林、道沟几个村负责工作。他利用多种方法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组织群众向地主恶霸说理斗争。赵明珠的工作得到贫困群众的拥护,也引起反动势力的仇恨。当年5月的一天傍晚,他正患病住在一家楼上,国民党顽固分子趁他发高烧神志不清,将他拉出推到楼下,因伤势过重不幸逝世,时年32岁。
在七林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王风平引领下,实地查看了原驻七林区委的旧址。那个年代肯定是人员进出繁忙,可惜现在偌大的院落已经废弃倒塌。从大门外看,这是一座冀南特色的气派建筑,主房二层楼剩下四五尺高的一堵墙跺。过去,这个大院居住好几家,后来都在外面盖起了房子而闲置空荡无人,并且大门过道也已倒塌,昔日的气派景象已经不在,但它还静静地等待着后人来此寻找硝烟弥漫的历史痕迹。
自2021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以来,王风平积极改变落后面貌,整修街道,发展林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决心继承老一代的光荣传统,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把七林村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