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显赫之家,祖父与康有为同科,父亲林长民是当时政界的风云人物。林徽因的母亲是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不识字,不善家务,性情乖张,极其不受家里待见。因连生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她自己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后来三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只有林徽因一个活了下来,母亲更加幽怨。
后来林长民再娶一名上海女子,知书达理,八面玲珑,为林长民生下四儿一女。母亲嫉妒、绝望,把自己和林徽因自闭在大宅后的小屋之中,不让林徽因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往来。
按理说,林徽因的成长伴随着父亲的冷落和母亲的怨恨,她成为一个幽怨冷漠的女子是有足够理由的。但是林徽因却像向日葵一样寻找着阳光,她天性乐观,主动给自己的父亲写信,主动跑去前院和大家玩,因为聪慧机敏,又开朗热情,她渐渐得到家人的关心和宠爱。
16岁时,父亲林长民去欧洲考察,特意带林徽因前往,她也因此顺利考上了伦敦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开启了新的世界大门。
在英国,林徽因遇见了她的第一个狂热追求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正如一株扶风弱柳一朵吐蕊桃花,身材纤弱,气质柔婉,莞尔一笑间露出盈盈贝齿,显得分外地迷人。于是,徐志摩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情爱之中,对林徽因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虽然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心动,然而,她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早已结过婚,并且有了儿子。林徽因在道德上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她绝不容忍自己成为被人唾骂的“第三者”。
因此,尽管林徽因很享受这场来自诗人的浪漫爱情的恩赐,可是她心里一直是醒着的,她是活在真实世界中,首先,她很小,其次,他有小。一个初识爱恋滋味的女孩,面对婚姻里的男人,她的冷静与理智令人惊叹。
当林徽因给父亲表明自己的态度后,父亲立即带她回国了。回国后,林徽因开始和梁思成交往,这算是一种“新式包办婚姻”——由双方父亲主导,介绍他们认识,而后两人自由恋爱,培养感情。不过梁家是当时的名门,包括梁思成的母亲、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等一些家人对林徽因并不认可,她们对林徽因的新派作风有看法。
1923年夏天,梁思成随同热血青年们去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游行队伍。他骑着摩托车,后面载着弟弟梁思永,当他们转入长安街时,冷不防被被高官金永炎的汽车狠狠一撞,梁思成被压到车底。这场车祸让梁思成的腿落下了残疾,原定去美国读书的时间也推迟了一年。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每天都亲自去服侍,无微不至地给他擦汗,并照顾饮食。他行动不便,林徽因便执笔代他记述,给大姐写信。林徽因的这些行为,打动了梁家母女,原本极力反对这桩婚姻的她们也改变了主意。
林徽因的过人之处更多的是一种善良和真诚。她一直身处极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小时候,她用热情取得了父亲和异母弟弟妹妹的认可;长大后,她又凭细心取得了婆婆和小姑子的认可。
梁思成曾经问林徽因为什么选自己?林徽因说这个问题她要花一生去回答。
林徽因眼光独到可以从梁思成的生平看出来:梁思成博学多才,积极乐观。工作环境再艰苦,他画图的时候也能哼着歌,幽默的他时时能为林徽因排解烦躁。抗日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颠沛流离,梁思成的美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被严词拒绝,梁思成说:“中国在受难,要与我的祖国在一起!”这样一个有担当有情义,还能在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男人,当然能给女人安全感和幸福感。
事实上,林徽因没看错人,婚后,梁思成对她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生逢乱世,林徽因又体弱多病,梁思成为了给生病的林徽因买补养品,把自己钟爱的派克钢笔、手表都一一当卖了。不仅如此,原本是梁家的大少爷出身的梁思成还主动包办了所有的家务。
夫妻两人落难期间,生活窘迫没有压垮他们,两个人一起去田埂上散步,梁思成没了西装依旧绅士如往,林徽因一身素衣美丽如常。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后来两人都成了我国的建筑学家,参与了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梁思成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真正的岁月静好,不是天赐,不是父母供给,也不是别人的誓言与庇护,而是自己能够在世间沉浮的时候保持善良、理智,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去争取光明和幸福。
林徽因的幸福密码不仅仅是一个主动争取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善良、真诚而美好的心态。
她为人正派,处世淡泊,在人生中,林徽因付出了远超寻常女子的努力与勤奋,她外柔而内刚,这也正是林徽因的可爱之外。她内心自有一份笃定,埋首于古物,投身于事业,安享人间烟火,留下一世传奇任凭世人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