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民国女子,许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与我们最为接近吧!接连看了四本传记后,终于忍不住要写下我眼中的林徽因。
至于为什么要连看四本,是因为想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林徽因。传记作者的写作素材毕竟有限,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又难免不带上各自的偏见与理解,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百个作者笔下也会出现不同印象的林徽因,至少他们描述的事情、角度会有不同。
而传记还没看完,我心中却已了然,于我而言,林徽因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间传奇。
一、“三代出贵族”的典范
人们常说的“三代出贵族”其实并不单单是指财富方面的积累,这个“贵”字更多的是指风度、气质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林徽因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代才女”,与其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
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曾创办新学,支持革命,接受西方政法思想,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他在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以后本在京城为官,但却很知进退,在察觉自己的家底不足以维持京城的开销后(官员之间经常走动,应酬数额十分庞大),便想方设法调离京师,下放杭州。可谓人人挤破头脑往京城走,他却很看得开,明白自己所长,想方设法离开了这是非之地,不能不说他眼光长远,颇有自知之明。这样,徽因便出生在了文化氛围浓厚的杭州。
林孝恂的教育观念十分先进,支持男女平等,设立家塾,家中女儿皆与男子一样接受新式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徽因的姑母成为她的启蒙老师的缘故),并支持子侄赴日留学。长子林长民是知名的革命青年,也是徽因的父亲。林孝恂的前瞻性在谋定布局中占了先手,也奠定了林氏家族兴盛繁荣的大格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徽因传奇”始于她的祖父。
徽因1岁时,父亲林长民便留学日本,成为了一个常年不在家的人,变成了一封封从日本寄回来的信。不过祖父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徽因父亲的缺位,在祖父的主张下,徽因4岁开始便跟随姑母林泽民接受启蒙教育。天资聪颖的徽因,6岁时便开始作祖父的通讯员,代笔给当时已回国在京津地区工作的父亲写信。就这样,在这个书香世家里,徽因在祖父母和姑母的陪伴下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天生的才华,再加上后天的培育,一代才女就这样开始悄悄萌芽。
虽然林长民在徽因的童年时段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在女儿身旁,但对徽因的教育,他却是一丝不苟的。徽因12岁时入读的是英国教会办的女子中学,接受全英教育。16岁时更是跟随父亲出访欧洲,游历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并考入英国的圣玛丽学院进行短期学习。徽因关于建筑的理想,也是在出访欧洲的时候确立下来的。试想想,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这样的财力、机遇以及远见,能够带领女儿游学欧洲的父亲能有几个?所以说,“徽因传奇”始于林孝恂,发于林长民。如果没有父亲林长民的悉心栽培,也就不会有后来林徽因的艳冠群芳。
一代才女,腹有诗书气自华,林徽因在祖父与父亲的双重培养下,既接受了中西合璧的双重教育,又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如此而言,贵族的气质可不是要三代才能养成吗?徽因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出生在林家,有了祖父林孝恂和父亲林长民的培养,她注定要成为人间的传奇。
二、被“伯乐”一眼相中的“千里马”
说他们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能不是特别妥当,因为他们之间其实是公公和儿媳的关系;但这样的比喻其实也并无不妥,因为林徽因本就是梁启超一手挑中的儿媳妇,并且在林徽因父亲不幸去世后,梁启超更是一力承担起了徽因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所有费用。如果没有梁启超,徽因的学业之路将如何蜿蜒都犹未可知。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著名人物,在教育方面他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朽传奇——一门九子,个个成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而他一眼相中的长媳就是林徽因。
除了教子有方,在挑选女婿儿媳方面,梁启超其实也是个“将才”。他亲自挑选了大女儿的对象,眼见他们婚姻幸福美满,便又开始操心长子的婚事,一下就相中了徽因。不过说“挑选”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梁启超还是个包办婚姻的封建家长,其实不然。这里的“挑选”指的是梁启超对看中的人先仔细了解一番,认可了之后再把对方介绍给他的儿女,再由儿女们去自由发展、自由恋爱,能成是最好,不成也无妨。而事实证明,由老人牵线做主的两桩婚事,长女梁思顺与夫君周希哲、长子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皆婚姻幸福、美满而终。对此,梁启超本人也很是得意,颇想将此方法介绍开去。
梁启超非常喜欢林徽因,一早就和林家定下了“娃娃亲”。徽因17岁自欧洲游学回来后,梁林两家的来往开始频繁。梁思成受徽因影响,一日交谈后,回家请示父亲:一是想学建筑;二是想约会林家大小姐。梁启超当即应允,儿子与徽因交往可是他早就期待的一幕啊!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后,梁思成便开始追求林徽因。殊不知,其实是他的父亲先相中这位儿媳妇的!
徽因18岁时,开始与梁思成恋爱。然而,徽因虽然是梁启超“钦点”的儿媳妇,梁启超的夫人却对这位“新女性”很不待见。徽因19岁时,梁思成意外出了车祸,徽因专门向学校请了假到医院去照顾恋人。梁思成卧床两个多月,徽因一直在床前照料,为他读书、擦身、端水、喂食。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正常,再说了,他们都已经相当于未婚夫妻了,只是差那一纸证书罢了。可是这一切在徽因未来婆婆的眼里是十分的不合时宜,她觉得徽因太不守规矩,没有黄花闺女的矜持。特别是徽因16岁时在英国与徐志摩的一段情,更是让她觉得难堪。而梁思成的长姐梁思顺,是与母亲统一战线的。
徽因20岁时,与梁思成一同赴美求学。不久,梁思成的母亲便去世了,她弥留之际仍然反对梁林的婚姻。这让梁思成心里非常难过,他是个极孝顺的孩子,如果长辈始终不同意他的婚事,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忤逆的。他于是转而寻求长姐的支持,但是梁思顺铁了心要站在母亲这边,这让梁思成非常难受,甚至冷淡了徽因三个月。
一般而言,在那个时代,如果未来婆婆或男方长姐反对,小儿女的婚事一般是很难成功的。但因为梁启超十分喜爱徽因,梁思成也对徽因恋恋情深,终于在一番坚持后,思顺不忍父亲与弟弟难受,便也同意了这桩婚事。可见,梁林的联姻之路也崎岖波折,他们能够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除了两人本就互有情愫外,梁启超老人在其中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徽因21岁时,父亲林长民遭遇流弹被袭身亡。而此时的她,仍然在美国留学。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亦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父亲的离去,给徽因带来的第一个直接问题便是失去了经济来源,她曾想马上回国,打工一年后再返校学习,但是她的母亲和未来公公梁启超都坚决不允,梁启超更是亲自去信劝导,表示将一力承当她的留学费用,于是几经思考后,她还是继续留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可以说,如果没有梁启超,林徽因的学业能否顺利完成都未可知,更不用提后面为新中国作出的种种贡献了!
最后,梁启超为林徽因夫妇提供的最大助力便是资助了他们的蜜月游。当我们提到蜜月游时,那个“月”字通常都只是一个概念,表示一小段时间,多则半个月,少则一个星期,可是梁林夫妇的蜜月游,可是整整五个月,而且是在欧洲!这在今天都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一件事,但是它在那个年代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当然,这么长时间的游历并不仅仅是去玩乐,因为两人的专业同为建筑,因此梁启超老人是要求他们感受欧洲各国建筑之伟大,以供回国后的系统研究,每日要有详尽日记,所看之物皆要留下影像(虽然实际上梁林二人并未每日记录,但是所见所闻所记已然足够)。梁启超甚至考虑到当时各国的时局,仔细规划了他们的出游路线,并在去信中坦然表示,本来是希望他们去“建筑上最有意思者”即南美诸国,但是财力不足以支撑此游,因此只能让他们去往北欧。但其实只要能够出游,这对小儿女都是十二万分欣喜的了。
由此可见,梁启超老人对林徽因的前半生影响颇为重大,首先钦点她为长媳,引见梁思成与她成就美满姻缘,并且在徽因的父亲去世后全力承担起抚养她的责任,还全力策划并资助这对小夫妻的欧洲豪华蜜月游。凡此种种,除了梁启超这么一个公公可以做到,古往今来,还有谁?所以说徽因是幸运的,“徽因传奇”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便是她的公公梁启超。
三、传奇女子的感情生涯
林徽因之所以引人热议,除了因为她本身就是个才女外,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感情生涯。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初恋徐志摩,丈夫梁思成,以及蓝颜知己金岳霖,陪伴贯穿了她的一生。有些人诋毁她,说她是祸水,害得徐志摩为她丧命,说她婚外情,并把她的情感经历说得不堪;也有人赞扬她,说她成功处理了几段感情关系,并且在思虑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时,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与徐志摩结婚。虽然众说纷纭,但因为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历史的每个细节,因此,在这里,我只用事实说话。
(一)初恋徐志摩
徽因的初恋是徐志摩。16岁随父出访欧洲的徽因,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天生浪漫的性情,加上异国他乡的寂寞,又恰巧碰上了文学才子徐志摩,这段感情,想不轰轰烈烈都难。徐志摩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开启了林徽因的才女之路。而他与林徽因的感情,亦成就了徐志摩璀璨的诗文成就——自从相识,徐志摩的诗作就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诗情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没有林徽因,徐志摩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但如果没有林徽因,徐志摩就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他带给原配张幼仪的,又何止“伤害”二字这么简单?不过张幼仪的后半生,倒也没差到哪里去。或许,与徐志摩的分手,冥冥中也为她开启了一扇更有希望的门。
我不禁想象,如果,如果当时徐志摩不是已婚,他是否可以打败梁思成,赢得美人归?如今的我们确难知晓。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他已婚,并且迫于家族朋友的压力,将发妻张幼仪也接到了英国。幼仪本以为终于等到了丈夫的爱,没想到迎接她的却依然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我不解,既然徐志摩当时已经爱上林徽因,为什么还要接张幼仪去团聚?压力什么的,谁信?我更加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之后,张幼仪还能再次怀孕?彼时的徐志摩,对发妻幼仪,究竟是何感想?他的冷漠,让人寒心。殊不知,就是张幼仪怀孕这件事情,让徐志摩对张提出了离婚,更是因为这件事情,吓坏了情窦初开的林徽因,没有给徐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随父回到了中国。徐志摩为什么要接发妻相聚,又为什么要让她怀孕?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不论如何,当事人之间的纠葛,不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可以猜得透的。我们看得到的,只是事实而已。事实是,徐志摩的一生,都围绕着林徽因;而林徽因的一生,也都避不开徐志摩。徐志摩或许是因为林徽因而丧生;林徽因的诗里也从来都只有徐志摩。更为甚者,林徽因卧室中央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块焦黑的飞机残骸,那是林徽因嘱夫君托梁思成从徐志摩飞机失事的事故现场拾回来的。是要怎样宽容的爱,梁思成才可以允许枕边人以这样的方式一生悼念她的初恋?
林徽因果真是聪明的,她牢牢的掌握住了梁思成的感情,她从未回避与徐志摩的交往,婚后也一直与徐志摩有往来,甚至两人还同台演出话剧;她一生纪念徐志摩,诗歌也只为他一人而作;凡此种种,梁思成不但不怨,还尽力配合。或许,他是因为太爱,而没有办法怨。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小飞机赶往北平。因为战时戒严,徐志摩原本是无法在当天赶到北平的,但他想方设法换了飞机,还是奔向了北平。飞机不幸失事了,机上3人全部罹难。
有人说是因为当天白天徐志摩在北平有重要的工作,所以他必须过去;有人说责任是在陆小曼——徐志摩当时的妻子,因为陆小曼挥霍无度,才害得徐志摩必须四处为挣钱奔波,也没有钱去坐大飞机。但人们更愿意相信的说法却是,徐志摩是为了林徽因才克服万难飞往北平的——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有一场讲座。不管原因如何,徐志摩都在这场空难中去了。从此成为了林徽因胸前的那颗朱砂痣。
(二)蓝颜知己金岳霖
对于人生的伴侣,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
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多么浪漫的回答!而事实证明,这一生,徽因的答卷也还不错,但其实更多证明的,是梁思成对她的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金岳霖。
金先生一生“逐林而居”,总是想方设法与林徽因成为邻居,相伴而邻。林徽因若在前院,他就买下后院,一生未曾远离他的红颜知己,甚至有段时间,金岳霖就住到了林徽因的住所里——当然是不同的房间,他们一同畅谈古今,舞文弄墨,真可谓逍遥快活。某一日,林徽因对梁思成坦诚道,怎么办,我竟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初听此语,梁思成是痛苦的。身边的爱人,一生悼念徐志摩,现在又爱上了金岳霖。但是,他始终是更爱林徽因的。因为他说,无论你如何选择,我都尊重你的决定。
第二日,林徽因将梁思成的回答告知了金岳霖。金先生的反应是大气的。他说,梁思成比我更爱你。然后,他用哲学家的理性控制住了自己的这份感情,和徽因回到了朋友的身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还是因为梁思成太爱林徽因,所以包容了她的一切。而林徽因也对得起了这份感情,虽曾与徐、金有情,但还是自始至终扮演好了梁太的角色。
金岳霖在徽因的后半生里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梁金两家熟得不得了,甚至梁林夫妇吵架时,还是找的金岳霖去评理。因为终身未婚,金岳霖的暮年更是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那儿度过的。梁家后人亦以尊父之礼相待,称为“金爸”。他也自恃,别人请他写篇文章附在欲出版的林徽因诗文里,他只应道:“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停顿之后又补充道,“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有人说他是因为林徽因终身不娶,有人说其实他还是有交往过的女朋友。但若只说事实,他的确一生未有婚娶,而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也肯定不止红颜这么简单。
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从未与人谈起对徽因的思念。后有记者拿出一张林徽因的老照片请金岳霖辨认,许是未曾见过该照片,他只是仔细端详,半响哽咽,然后便像个孩子般地求情道:“给我吧”!可见他的确对林用情至深。
金岳霖去世后,梁从诫夫妇料理了他的所有后事,并将他葬在了梁林夫妇的墓穴旁,再次“比邻而居”。这也算偿了他们两位老人的心愿。
只是金岳霖,真的就仅仅满足于“比邻而居”吗?
(三)夫君梁思成
梁思成的一生是极爱林徽因的。因为徽因,他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并因此与徽因有了伴随一生的共同语言;因为徽因,他默许了她与徐志摩之间的友情,与徽因一起,在徽因的有生之年一直悼念着徐志摩;因为徽因,他给予了她中年时期再次在他与金岳霖之间自由选择的机会,虽然最后徽因的选择还是他。梁思成究竟是有多爱林徽因!
他们是幸福的,志同道合,一生举案齐眉;夫唱妇随,世界比肩齐飞。他们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新中国作出了无数贡献。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在梁思成这里,就变成了“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不过后来和林徽因的学生林洙再婚后他也承认,因为徽因是个才女,才华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和徽因在一起有时候很累。再婚后,他甚至一度感慨,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简单!从这个感慨我们不难看出,在爱的环绕下,他曾经给予林徽因的,真正是他所能给予的全部!
嫁给梁思成的徽因,果真是幸福的。
四、传奇女子的职场魅力
徽因是敬业的。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她在工作中可以穿着旗袍爬梁柱,可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可以通宵不眠备课改稿。
徽因是淡泊名利的。人们以为她在清华任教是幸福的,但其实清华大学当时规定夫妻二人不能同时在清华任教,所以她一直都只是清华的“客座教授”而已,她所拥有的,不外乎一个虚名罢了。但她没有怨言,她只想陪伴夫君,只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分力,只想走上讲台,只是想上课而已。
徽因的成就是惊人的。她保护了景泰蓝的工艺,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徽,新中国的许多建筑,也都留下了她和梁思成的滴滴心血。
徽因还是大气的。国难当头,很多人为了自保都去了台湾,但是梁林夫妇没有,他们没有选择自保,而是留在了当时更需要他们的祖国,这样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就算后来因为徽因好友费慰梅的争取,梁林夫妇有机会去往美国,但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最终也没有去。
职场中的林徽因,是让人敬仰的。
五、此事古难全
说徽因是个传奇,但她毕竟只是个凡人。才女终究也有瑕疵。
“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仇敌”,说这句话的是李健吾。说的时候可能是嘴快,然而话一出口便再也收不回去了。事实似乎也是这样,徽因的“闺蜜”,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了。不过朋友不在多,在精。与唯一的好友费慰梅几十年的友情,关键时候也帮了徽因大忙。
除了女性朋友不多,徽因的第二个瑕疵是“太太的客厅”。
太太沙龙里,聚会的中心人物永远是林徽因,她的健谈,毫无疑问主宰了聚会的走向,访客们亦都很乐意听她说。针对此事,冰心曾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疑似讽刺林徽因,而当时恰好林徽因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于是顺便带了一坛山西老陈醋送给冰心。这样的巧合不能不让人感到疑虑。她们两人年轻时尚有一张合照,但该事件之后,便再无太多交集了。
此事让我颇感好奇。一是大名鼎鼎的冰心居然会写这篇小说,二是徽因居然送了坛醋给对方。颇有意思!不过女人嘛,细想想这样的争斗也是在所难免。
徽因的第三个瑕疵是“八宝箱”之争。
“八宝箱”是一个小木箱,里面存有徐志摩的日记本,私人信件,部分文稿,还有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的日记本。其中最有看点的是徐志摩在英国与林徽因相识那一年的日记记载,以及陆小曼“零嘴”的一些是非话。“八宝箱”由徐志摩前后两次交给好友凌叔华保管,他意外身亡后“八宝箱”也就留在了凌叔华手中。本来陆小曼作为徐志摩的遗孀,拥有这个八宝箱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也许是因为“康桥日记”涉及林徽因,徽因对此箱简直是志在必得。为此,她使尽了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想要把宝箱拿到手,甚至还请了好友胡适出面帮忙。可能是老天也更偏爱她一些,最后还是让她还是如愿拿到了。但胡适的帮忙是让人意外的,因为他和凌叔华的关系可能会更好,然而在此事上,他却偏帮了林徽因,让人不解。据说胡适和陆小曼之间可能还存有情愫,然而他却也毫不怜惜彼时的陆小曼,而只是偏心帮林,这也让人颇为纳闷。但不管怎样,最后终是林徽因拿到了“八宝箱”,此事在当时也是一时人尽皆知,闹了好大一个风波。
一代传奇林徽因,为什么如此纠结那个“八宝箱”?或许是因为“康桥日记”吧!虽然她悼念了徐志摩一生,但那是暗里的事情。明面上,任何一个有夫之妇也不想曾经和初恋的日记被广大民众知晓吧?就冲着这一点,这个“八宝箱”也是不惜任何代价必须要拿到手的!
六、再见,人间传奇
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家,与丈夫恩爱了一辈子,却悼念了初恋一辈子,与蓝颜知己相守了半生,作家、诗人、学者,她是人间的传奇,也是人间的奇迹。我想,这位极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奇女子,就如同一朵火热的红玫,拼尽短暂的一生热烈燃烧之后,只留给人间无限的遐想。是的,她曾经来过,这已足够。
于是,我们只能在怀着好奇之心匆匆读完她的一生之后,浅浅地对着天空道一句:再见了,林徽因;再见了,人间的传奇。
题外——张幼仪:
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是典型的旧中国妇女。15岁出嫁,婚前与丈夫并没有过交集,新婚第一夜便独守空房。徐志摩赴英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曾写信让张幼仪去往英国陪读,然而他却不是真心相邀。于是张幼仪带着希望去到英国,迎接她的却是当头一棒——夫君徐志摩心已有佳人。张幼仪在英国再次怀孕,徐志摩对此却冷漠不已,直接要求她去打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答,“还有人因为火车出了事故死掉的,难道大家就不坐火车了吗?”由此可见,若男人对女人已没有任何一点爱,女人再怎样做男人都不会心有所动。彼时,徐志摩担心的只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林徽因,而不是怀着他骨肉的结发妻。
别人是因为怀孕得到一个男人,张幼仪却是因为怀孕失去了她的男人。得知张幼仪怀孕后不久,徐志摩便向她提出了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可我却不解,为什么,爱着林徽因的徐志摩,会使张幼仪怀孕?或许,只是男人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