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菁
古人说:教亦多术矣。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应该不拘一格。对于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有较为成功的尝试,现略举一二。
1 .范读法
范读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范读可以是名家范读,教师范读,朗读好的同学范读。
怎样范读才感人呢?名家范读自不必多说。就教师范读而言,教师自己应该深入探索诗人的感情世界,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或喜;或悲;或雄浑;或悲壮;或飘逸;或凄惋;或似江涛拍岸;或似惊雷炸惊;或似霁月无色;或似溪水潺潺……
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应当用雄浑激昂的语调展示一个意境开阔的画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诵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我们的内心必然涌起忠贞爱国的情怀,那悲壮激昂的歌声,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进而引领学生读出并领悟。诗人文天祥能咏叹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因为他忠心耿耿,对南宋子民爱得深沉的炽烈情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并领悟李白的浪漫奔放,“国破山河在城,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忧国忧民,诸如此类等等。
2 .点评法
诗歌教学在抓通读之外,还应该抓要言不须的评点。
评点抓什么呢?
(1)要抓关键字词。如教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开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内涵十分丰富,这两句诗,塑造一个壮士的形象,一个“挑”字,一个“君”字”, 吐露内心志
在沙场、志在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因为“挑灯”、“看”的是“剑”。刚才梦见什么?一个“吹角连营”, 让读者恍然大悟。接着作者叙述梦中所见: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意气风发,“点兵”出征。词的下阕写出将军的功业,兵强将勇,连战连捷,将军身先士卒,率兵乘胜追杀,建立不朽的功业,名垂
青史。壮哉,将军!“可怜”二字是神来之笔,让作者,也让我们读者如梦初醒:实现理想在梦中!辛弃疾有无限的辛酸!“可怜”二字,在艺术上造成强烈的反差:壮和
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2)抓诗眼。所谓诗眼,应该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或句。如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儿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中心,应是“落花时节又逢
君”一句。其中"落花时节”四字应为诗眼,它既是对景物的真实描写,又是对友人李龟年不幸命运的同情,其中也不乏对自身不幸的悲叹,还包含对国家昔盛今衰的叹惋,诸多感情,集于“落花时节”四字之中。
(3).抓情感线索。有的诗情感很丰富,我们要善于抓情感线索。如讲诗仙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三,吟唱法与情景设置法
诗歌,诗歌"诗"和"歌"是连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如教《采薇》, 十几岁的高一学生不感兴趣,不妨让学生唱起来,或用旧调,或用新调。也可以为学生进入意境,设置音乐氛围。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先给学生播放《阳关三叠》, 先欣赏,后朗读;或者在配乐中诵读,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一种离别感伤的气氛之中。当然,情景的设置,也可以用图画直观的方法,也可以用语言描绘的方法,只要能把学生带入意
境就行,这里就不赘述了。
4. 悬念设置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始于惊疑。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新奇和惊讶之感便于思考的开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悬念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会达到出奇制胜之效。如李白的另外一首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之所以说李白的这首诗最有悬念,主要是因为此诗的题目虽然是“送友人”,但是作者并没有具体说明这位友人是谁,他要去往何方,作者在何处送别等等的信息都没有留下任何的参考资料;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首诗对读者的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其中的“悬念”,给整首诗增添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产生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利用诗歌本身的“悬念”给学生设置问题悬念,可以让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比较法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尽量多采用这种教法。
教李清照的词《醉花阴》时,我把它和李清照的词《武陵春》作比较,让学生比较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前者“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写出对丈夫的情思和关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一个年青
妇人的多愁善感的情怀。而《武陵春》的愁要深广得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写的是家仇国恨,把个人的愁怨融入时代的江河,才使这首词在文学的天地里奔流不息。
6. 引导合作法
新课程改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诗意地一个有效策略。如关于姜夔《扬州慢》地教学,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便是繁华之地,素有“淮左名都”地美誉,但姜要所见时,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由地平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究词作中抒发地黍离之悲。词人眼前地扬州是破败地,用一个“空城”尽可概括,“空城”地“空”体现在“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诸多景象。下阕词人展开想象,若杜牧重游扬州,也必会“重到须惊”“难赋深情”,可见姜要所见景象确实是触目惊心。昔日地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一派热闹繁华景象,如今却“空城”景象,学生更想知道是什么造成扬州前后鲜明地对比,“胡马窥江去后”道尽一切!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还领悟到词中虚实结合手法地巧妙运用,更深刻地体味到词人昔盈今衰地感慨以及感时伤世地意绪。
结语:俗话说,教无定法。然而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待初高中诗歌教学,我们有必要展开深入的教学反思,切实落实可行的诗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探索改进的路没有尽头,我们需要一路学习,一路修行,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让古典诗词的美滋润学生还有我们教师自身。学,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