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的标题是:如何帮员工建立自驱力,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自驱力不是内因吗?作为一个外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前两讲,我们用艾柯夫的“社会系统理论”,看透集体之心;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看透群体之心。这一讲,我们训练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看透个体之心。看看员工个体的自驱力到底怎么建立。
有一次,我参加一家企业的年度战略研讨会。CEO和高管制定完年度目标和计划后,非常兴奋,似乎胜利就在眼前。这时,CEO顺势提出:我决定,在下周公司年会上,每个部门负责人公布自己的年度目标,让所有人知道彼此的工作,大家面向同一方向作战。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几位高管的反对:最好不要吧。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了彼此的年度目标,就没有回旋余地了。万一完不成,士气会受打击。我们要向最好处计划,往最坏处打算。
争论不休。用清晰的KPI激励成功,还是用模糊的OKR保护士气?他们问我:润总,你觉得呢?
我想了想,说:你们知道,员工努力工作的元动力是什么吗?
是名?是利?是实现个人梦想?是帮助公司完成业绩?还是世界和平?都不是。推倒你眼前所有的现象,我们戴上系统动力学的眼镜,看看本质。其实,员工努力工作的元动力是:结构性张力(Structural Tension)。
什么是“结构性张力”?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加州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请校长对两位老师说: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我们特地挑选了一些最优秀的学生给你们教。请好好表现。
两位老师非常高兴。一年之后,这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
这时,校长告诉了两位老师真相: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他们的智商并不比别人高。两位老师完全没料到校长还有这一手。这原来是一个考验,看看最优秀的老师,是否能把普通学生教成优秀。校长接着说:其实,你们俩,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可是,这两个班级,确实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你告诉老师:“你很优秀,你手下的学生很有天赋。”老师就产生了一个期望(或者叫:目标、愿景、梦想):原来我很优秀啊!我的学生潜力都很大啊!但显然,我们现在并不是成绩最好的班级。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让两位老师如鱼鲠在喉、如芒刺在背,忍不住努力改进教学。他们的工作,就是往优秀教师带顶级学生的设想不断努力。最终他们的班级,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让取得一点点的成绩都能被不断地彼此印证,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一个通畅、强劲的增强回路。
而启动这个回路的,正是这种忍不住缩小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否则就“如鱼鲠在喉、如芒刺在背”的力量,就是“结构性张力”,它是增强回路系统里的“元动力”。
如果你用找“结构性张力”的视角找“元动力”,世界就不一样了。比如,美丽,是女孩子买漂亮衣服的元动力吗?准确地说,不是。和美丽之间的“差距”,才是。成功,是企业家奋斗的元动力吗?不是。和成功之间的“差距”,才是。
任何确定的目标,都不是人的元动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结构性张力”,才是。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要不要在年会上,公布每个部门的目标?要。因为公布目标,能强化“结构性张力”,激发员工“缩小差距的行为”。
甚至这都不够。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认为,我们甚至应该帮助员工,把粗放的“缩小差距的行为”,拆分细化为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3个“只要……就……”,强化员工心中的“结构性张力”:
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绩效;
只要提要绩效,就能获得奖励;
只要获得奖励,就能缩小差距。
这就是著名的“期望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用系统循环图表示,其实就是一条由4段因果链组成的“调节回路”:
一切的激励的本质,都是先设计“差距”,再利用差距带来的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完成目标。
那么,理解了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又怎样呢?有大用处。你可以不断检查期望理论中这4段因果链的有效性,增强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达成目标。
1)差距,是否增强个人努力?
差距带来的结构性张力有多大,有没有到员工的极限?你可以用下面这张量表检查,结构性张力的强度。
100%: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设任何退路;
99%:那一丝放弃的念头,在关键时刻会决定是犹豫还是坚持;
70%~80%:努力工作,等待运气,努力过就对得起自己;
50%:有了最好,没有也罢,最好不付出就能得到;
20%~30%:只会空想,光说不做,过几天就忘记;
0%:那就是不想要,或者害怕得不到。
那怎样提高“结构性张力”的强度?增强“差距感”。你要知道,亚马逊、小米等品牌的新品发布会,真的只是为了宣传造势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倒逼生产链的进度,向市场公开签下军令状。它们的本质,都是增强差距,制造结构性张力。
或者,设计一个排行榜。销售团队的业绩,开发团队的bug数,客服团队的满意度。只要有排行榜,就有“差距”,就会强化“结构性张力”,增强个人努力。
2)个人努力,是否增强个人绩效?
销售人员努力工作,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吗?行政人员努力工作,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吗?客服人员努力工作,可以提升销售业绩吗?其实不能。就算有关,关系不大。
努力工作,能做到100万业绩;跳一跳,探一探,能做到200万。有的CEO喜欢把指标设为1000万,心想瞄准月亮,万一打中云彩呢?这就是把员工完成指标的可能性降为零。
把不论员工怎么努力,都无法提升的业绩,放在他的个人指标里,也会让员工失去“结构性张力”。
3)个人绩效,是否增强公司奖励?
你的公司,是做到什么业绩,就能拿到什么奖励吗?有一个网站、一个Excel表格,或者一个简单的心算公式吗?还只是老板说:大家好好干,我不会亏待大家的?
到了年底,每个员工都拿到了他“认为”自己应得的奖励了吗?公平吗?
如果这条因果链断裂,或者模糊,员工的“结构化张力”也会断裂、模糊。
4)公司奖励,是否能缩小差距?
员工把2/3的收入拿去还房贷,每天紧衣缩食,你和他说人生的追求应该是自我实现?公司奖励和个人目标如果不匹配,就无法带来“结构性张力”,员工一定不会努力工作。
怎么办?我在《5分钟商学院·基础》篇讲过马斯洛的5层需求理论。你要记住,员工真正想要的,才是公司应该奖励的。
要点总结
员工自驱力到底能不能由外人建立?能!怎么做?找出他的“结构性张力”。什么是“结构性张力”?忍不住缩小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否则就“如鱼鲠在喉、如芒刺在背”的力量,就是“结构性张力”,是你设计一条良性增强回路必须的元动力。
任何确定的目标,都不是人的元动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结构性张力”,才是。一切的激励的本质,都是先设计“差距”,再利用差距带来的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完成目标。
那么,怎么通过强化员工的“结构性张力”,完成公司目标?
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加强4段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因果链:
用差距,增强个人努力;
用个人努力,增强个人绩效;
用个人绩效,增强公司奖励;
用公司奖励,缩小差距。
好的,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从洞察集体之心、群体之心、个体之心,到洞察伙伴之心。
今天给你留的思考题是,你觉得一家公司,在“期望理论”的4条因果链的哪一条上,最容易掉链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