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老人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这次实践活动对我而言也具有很大的意义,不仅帮助我更多地学习到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些情况,而且让我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新的认识。
据老人的回忆,她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还是吃“大锅饭”的时候,那时的中国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时,一个村子的人都是在一块吃饭的。后来,村子里边分了几个生产队,人们根据劳动被分配到食物,年轻力壮的男子当时一天可以做“一个工”,而女性则一天最多可以做到“八分工”。
那时吃的饭也并不像现在这样种类多样,大多数时间吃的只是简单的稀饭,人们各自拿着碗去盛饭,而且也达不到吃饱的程度。到了后来十七八岁左右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去村里“集合训练”,主要内容也就是跑操,打靶,开会之类的,以防战争发生为国效力。再到后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土地真正地归农民自己所有,老人说:那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
各家各户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根据劳动被分配食物了,但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发展落后的时代,人们刚分到土地初期的生活也是十分艰难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老人回忆说才真正地体会到了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那时候的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门口安的一个广播匣子,每天晚上吃完饭就会专门坐在广播匣子下面。
到了大概三十几岁的时候,电视机才逐渐兴起,那时候,一个村子里面只有某一户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买得起电视机,每到晚上,几乎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老人说,那个画面是她终身难忘的,好几十人挤在一个小院子里,甚至连旁边的房顶上都有人在看电视。虽然只是屏幕很小的黑白电视机,有的坐的比较远的人连画面都看不清楚,但是只要能听到电视机的声音就很满足了。
在当时还有一个与现在不同的现象是当时白天不是只分上午和下午,而是被分成了三段时间,从早上起来之后到八点,九点到十二点左右,然后就是下午,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都是按照这三段时间作息的。那时候的晚上学生也需要去上晚自习,老人说,当时的学生晚上去的时候都是自己带着一种“洋油灯”,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电力十分匮乏,经常停电,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也是不舍得点灯的,只有在教室学习的时候才会点,而且晚自习结束之后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灯带走。
对比现在的教育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于现在这个幸福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去好好学习。还有就是,当时的学生在该收麦子或者玉米的时候是有假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去干活,减轻家长的负担。周边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家务农,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好,据老人回忆,那时的她跟她的爱人一块去拉砖,一天十几块钱的工资,那时的小麦玉米大概一毛钱一斤,与现在的物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那时候主要的食物是黄馍、红薯干之类的。
慢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老人说,她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家里边刚买电视的时候,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初中毕业,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买了一台电视,那时的喜悦心情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后来,老人的子女渐渐长大之后,当时的社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人的儿子选择了去参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新兴产业兴起,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通过努力翻新了之前的老房子,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与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老人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苦尽甘来既可以用来形容老人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用来概括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与变化,通过这次与老人的谈话,不仅让我对过去几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志愿服务背后的意义。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党的带领下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个人的力量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