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em in the eye
勿盼,勿忘
勿要直视他们双眼
最近心血来潮,又重新刷了一遍悲惨世界的音乐剧。
感觉这部音乐剧很魔性,他围绕着我,让我心里、嘴上都在不停重复开场那段
Don't look's in the eye
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剧,我都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音乐剧分为两版,虽然曲目相同,但演唱者演唱各有千秋,我也都很喜爱。
虽然音乐听了这么多,但小说我却从未看过。
我第一次知道这部音乐剧还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最终也为看完全,但那让我着迷的曲调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还是自己上网查,看完了全剧。
虽然音乐剧表现的情节不会很全面,但也能让我了解大概。
演唱者感情真挚,词句表达细腻。
动情之处时,我也会有所代入。
设身处地理解到、感受到那一份情感。
在主角冉阿让落幕时,在悲惨一生的芳婷以及一众革命人士离去时。
悲愤、惋惜的情绪充斥在我的内心。
叹息惋惜时,他又在提醒我,故事的名字就叫作悲惨世界。
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后,王朝再次复辟。
法国大革命时,人民把国王赶下台,但如今又来了一个新国王。
人民的日子依旧苦不堪言。
冉阿让家境同样贫困,与其说是贫困,不去称之为潦倒。
冉阿让在姐姐的孩子快饿死时,偷了一块面包,最终被捕却被判处监禁五年。
这就是苟政酷刑吧。
监狱日子更加难堪,有着干不完的活等着你。
烈日炎炎,正如地狱之火。 还得煎熬二十年。 我本无辜,请老天开眼。
剧中开头,
囚犯们撕心裂肺的呐喊,
诉说着对这个不公世界的怨愤,
想老天开眼,
但苍天无眼。
在这个世界,或许就没有苍天,没有正义。
冉阿让刑满释放,也在这时,我第一次见识到了沙威的形象。
他在我眼里,总是轮着警棍,代表着法律。
严苛的法律。
每次见到冉阿让时都称他为24601号囚犯。
但在他眼里,犯人就不能称之为人,维护的是这个悲惨世界中酿造悲剧的上层人。
而不是人民。
因此我对他就有一丝厌恶。
不过到后面的发展,我也能明白他为何如此了,到落幕之时,也有一丝不舍。
无论是音乐剧又或是电影,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每个人物都如此丰满且不同,给观者留下各种的印象。
没有多余的人物,也没有缺少的人物。
剧中的音乐安排同样细致入微。
那些曲目的名字我叫不上来,但一听变知内涵。
其中一首曲子便只在权利的掌握者讲话时奏响,代表权威。
而又有一首代表纯洁,全剧只放了两次,都是在梦想一个云中城堡一个天堂时奏响。
我没有真正的看过《悲惨世界》这本书。
但其中片段与资料我倒是查阅了不少。
《悲惨世界》—悲悯胸怀的体现
出自法国作家雨果笔下。
当时法国社会混乱,
中国也差不了多少。
英法联军曾火烧圆明园,满载而归。
一位将军还写信给雨果,希望雨果能夸赞他的丰功伟绩。
于是雨果夸他为小偷强盗。
因此在我心里,对于这位作家还是有好感的。
他讽刺了法国社会的混乱不公,
痛恨法国领导者残暴,
但也不是唯我主义者,
不会为谋利益不择手段。
原文的片段我也看了不少,
但尤其喜欢这一段。
他径直走在“他的小路”,走在那一端,看到那熟悉的一对仍坐在那里的椅子上。不过他走进了仔细一瞧,那男子还是原先那男子,但那女孩好像不是原先那个女孩了。现在是个修长美丽的姑娘,正是女子初成的特定时刻,具有最妙丽的全部刑貌,又保留女孩最天真的全部情态;这一转瞬即逝的纯洁时刻,只能用两个词表示:十五岁。
雨果是作家,
但我更愿意称之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