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假如自己流落在一座孤岛上,余生都要独自度过,该如何寻找人生的乐趣呢?
我不确定自己会有鲁滨逊一样的运气,能等到一艘救援船。那我只能庆幸自己逃过一劫,捡了一条命回来,也的确为此开心了一阵,接下来面临的便是生存问题。
应该先绕岛走一圈,了解下这里的物种(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大型猛兽)。这个岛真的太小了,两个小时就回到了原点,我还努力爬上了最高的一座岩石小山,站在山顶环视一周,全部都是海,没有边际。如若岛大一些,至少还能够我探索一些时日,那只能把精力放在在寻找食物上面来,庆幸的是我找到了几处干净的水源,真是太棒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靠吃水果为生,还在旁边的浅水湾捉到了几尾小鱼,用树枝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帐篷,并且学着电影里的办法,每天睡前在石头上划上一道痕迹。
该在小岛空白的地方用石头堆一个“SOS”的救援标记吧!总之我会满怀希望的在岛上折腾一两个月,生存是不成问题了。
有两类人不太思考人生,一类是穷人,每天在吃饱穿暖的生活琐碎中耗费了一生,临终前怀着遗憾和对宿命的无奈离开了人世,还有一类人是忙人,终日给自己定了很多的计划,应酬很多的事务,无暇去思考。可以幸福地想,我现在已经是这个岛上最富有的人了,拥有整个小岛,大把的时间,无拘无束,是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平静呢?
我不该放弃对救援的希望,如果没有希望,多待一天在这个地方,连呼吸都会变得难以忍受。那么就有一个希望好了。比如被救之后会被很多人采访,还可以靠写书换取一笔可观的收入……陷入了对美好的畅想后,我能获得什么呢?我在石壁上简单地记录着自己每天的想法,我试着画画、唱歌、跳舞、把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当然我也会思念亲人,靠回忆来慰藉自己的孤独,对美好的向往让我活着,并尽可能的让自己不颓废。
半年、一年、三年……
终于有一天,我一蹶不振,像极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被迫接受了残酷的现实,接受了宿命的安排。死神在梦里对我招手:
“来吧孩子,我会帮你忘掉所有的苦恼!”
我忧郁的想:“我不该就这么永远的消失。”
我听见一个声音对我说:“人人都得死!”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同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在死的忧郁的背景下,我隐约听到灵魂的召唤,它不急于离开这个躯壳,它还有它继续存留的理由。
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承载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有两种关于灵魂的说法。唯物论认为灵魂和肉体无法分离,同气连枝,玉石俱焚,生命结束之时灵魂也跟着一起消失。宗教承认灵魂是先于肉体而存在,肉体损灭之后,灵魂才真正得以自由。我宁愿相信后者,因为相信本身就是信仰,而信仰本身无所谓是否值得信仰,更无关正确还是错误。
我相信灵魂是存在的,像极了受苦难折磨的宗教徒,虔诚着期待来世或者天国,但我不喜欢具体的仪式,一定要给我的信仰添加一个仪式的话,那就是,好好地活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享受生命带给你的快乐,让被肉体裹挟的灵魂慢慢成长,让我更像我自己,而不是你们所希望看到和社会所认可的模样。
灵魂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听到动人的音乐,灵魂会感动和陶醉。柏拉图推测,灵魂必定曾在一个理想的世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肉体会死亡,灵魂是不朽的。
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故乡。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渴望,在寻找,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我们用寓言的方式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所以我们信仰上帝,而这个上帝,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的灵魂,它指引你一路前行。
思考完灵魂的话题,我的肚子咕咕作响,我笑着对自己说:
“该去捕鱼了!”
今天的晚餐,应该比往日的更丰盛,就像——
就像一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