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我太严肃,无论什么事都喜欢说的那么煞有介事。
“煞有介事”四个字第一次被别人用在我身上,感觉有些奇怪。我继续问道,为什么。
朋友说因为无论什么事我都要上升到很高的高度,什么事都要总结出个所以然来,让人觉得很累,人为什么总是要考虑那么多,想那么多呢?
其实朋友代表了一类人,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眼睛看到的这个样子,平时不愿意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深入思考,对很多的事得过且过。
可是我又见过很多人,对身边的小事不轻易放过,会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发现平时自己根本没有注意过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启迪。
看过几篇文章和演讲,都有人说过,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这个信息早已无限畅游世界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是自己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大部分都是无用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为我们所用。
这种能力,叫做认知。
所以,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能力的差距。
现在我们每天要做很多事,但是当我们每天晚上静下来回想这一天所做的事时,会发现其实每天做的大部分的事都是机械性的,也就是说对我们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没有用的,我们每天都会浪费很多时间。
所以,学会认知,就是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到达。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来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他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是的,因为受到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环境的局限,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这样,每一件事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极为复杂的一整套机制,我们只有分析清楚了这一整套机制,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但是,难就难在我们很可能根本没办法了解清楚这一整套机制。
医学就是这样的,之所以有人不相信中医,就是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并不牢靠,现代科学的建立是通过一整套严密的逻辑搭建起来的,这是科学本身的目的所决定的,他就是要通过一阵套完整严密的逻辑构建起人类知识的殿堂,他不允许有一点点的逻辑漏洞和瑕疵,他要经受得住无数人的验证,而中医却是通过对人体外表的观察而得到的经验,并不是对发病机理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而获得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外表的病症和中医所进行的治疗手段并没有严谨的因果关系,所以这样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让人信服。所以才有了西方医学所建立起来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排除其他因素,进行科学严谨的对照试验,才能获得确切的因果关系,找到病症的机理,才能对症下药。
平时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每天都会很辛苦的上班工作,现在很多人也都强调要不断提升自己,这本没有错,每天快节奏的生活,自己的时间本身就所剩无几了,我们的确应该抓紧每时每刻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是很多人每天仿佛是心灵鸡汤看得太多,走到哪里都拿着一本书,美其名曰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可是效果甚微。
其实他们只是看起来很用功,而并没有真正用心。这样的人有个词可以很准确的定义叫做,思维懒惰的人。
思维懒惰的人典型的表现就是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做,只是为了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努力用功,其实并没有在每件事上用心做,俗话说叫不走心。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高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异常重要,高效也成为人和人拉开差距的最根本原因。
前两天看了一篇调查报告,一个去了哈佛读书的中国男孩为了验证网上盛传的哈佛图书馆凌晨四点半还灯火通明的照片是真是假,自己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的哈佛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很少有通宵熬夜的,哈佛的图书馆也只有一个是24小时开放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在宿舍和咖啡馆学习,基本在十二点左右就休息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哈佛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时间能够采取很高的效率,学习的时候手机关机,电脑断网,不会受到任何的打扰,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把它解决掉才休息。这才是有些人能够越走越远,最终能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的根本所在。
所以还是要慢慢学会深度思考,读的书再多,不思考也只是别人的文字,自己再聪明,不思考依然还是别人的知识,学会科学逻辑的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才是我们的大脑最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们大脑存在的意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如此之强,也没有办法完全取代人脑,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