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偶尔一两次的冷漠和敷衍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忽视、被遗弃感,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实验表明: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大,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一出生是没有存在感的,是借着母亲高质量的需求回应,以及充满爱意的凝视,在母亲的眼睛里镜映了自己,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在与大人互动时,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温和而积极的回应。一旦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出沮丧、焦躁等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慢慢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最终演变成抑郁人格。
法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在《缺爱》一书说:“抑郁,是人失去存在感或者存在感减少,具体表现为感觉没有未来,没有规划,没有时间概念。”
那人如何拥有存在感呢?就是拥有关系。
他在书中说:“关系就像是一个交换: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当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样时,痛苦便随之而至。”
孩子之于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与他人建立了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
在父母的目光下,社会的支持下,孩子才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才能学着存在。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923:情感忽视》中提到,如果我们长期遭受情感忽视,很容易在心中形成难以解开的“心结”,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甚至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每个人天生都希望得到关注,尤其是孩子。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一次又一次地无视,当失望攒够了,孩子就不再需要你了。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家也不例外。
冷暴力,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是伤人最深的暴力行为。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对于孩子来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忽视和遗忘。
父母也能发挥老师的作用,对孩子给予积极的期待,对他的行为进行回应,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最终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自信优秀的孩子,首先应该从不忽视孩子做起。
①不因工作忽视孩子
周末的时候,多陪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活动等等。
在关注与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被足够的爱滋养,因此内心也会拥有更多积极的能量。
②正确回应孩子的情绪
去年的热播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的“我知道”句式一直为人所称道。
准备吃饭的时候,小鱼儿心心念念自己的新玩具,并要求妈妈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胡可的反对后,小鱼儿闹起了脾气。
胡可却温和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小鱼儿从水堡里出来因为害怕,哭了,胡可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这就是回应孩子情绪的典范。
这种“我知道”的句式,不仅第一时间给予了及时的反馈,也表达了对孩子此刻内心真实想法的理解。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对孩子真实想法和情绪的理解,就是“看见”孩子生命力的过程。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回应,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向你表达自己的需求时,请务必停下手中的事,听听他们的内心,而不是用“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将他们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