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why:
今天,想和大家谈一个话题,叫做“习惯的养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一些健身/跑步软件?是不是有一些软件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定制的计划?大家是否记得在这些APP的计划中都有一个补打卡的功能,或者是本次训练还允许请假若干次的功能。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APP的计划都会设计这样一个功能呢?这就要回到我们在习惯养成/计划实行中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不稳定期”。比如下面出现的这2种情况:
1、在原定计划时间内,有额外的其他事件插入,而导致计划荒废,如加班、朋友聚会等一系列非固定时间。
2、因一些不可控外在因素导致无法持续行动,如跑步遇到雨天,突发感冒,闹钟失灵没有早起等。
这些状况是不是都非常的耳熟能详呢?如果因为这些状况导致我们的计划无法继续,是不是会感觉自己无法坚持,有一种非常挫败的感觉,结果就是丧失坚持下去的信心,从而导致失败。
那怎么做才能度过不稳定期呢?就要“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
how:
那要如何建立这种持续的机制呢?我们可以从这些APP的运动计划上得到启发:
1、固化行为模式:也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事
2、设定例外规则:提前考虑好自己在执行计划时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
2.1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从小事做起,做一点算一点
2.2 在确实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允许自己“请假”,在下一个允许的时间里补打卡
2.3 给自己的计划里提前设定好一段时间内的允许例外的时间,比如每月1-2次的例外情况
3、巧妙维持动力:设定一些能够让自己坚持下去的激励或者机制,比如和朋友互相监督,又或者是一些激励的反馈机制。
where:
上面提到的这些点,针对的是那些确实由于突发状况或者时间问题所导致的无法坚持的情况,目的在于帮助我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能够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只要在最终完成我们定的计划/目标即可;而那些对于时间把控有严格限制,每个时间段都要有明确产出,并且一旦落后就不误弥补的行动计划就不是那么适合。
A1:
看完“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这个概念,很自然的想到早起这个几乎人人都曾经想过养成的习惯,我也毫不例外的有过养成早起习惯的计划,但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没有真正意义上思考过早起对自己的益处
2、每天早起没有固定的事项
3、有时候前一天晚上有加班、聚会等原因太迟睡,导致第二天起不来
4、第二天完全是比较闲的,自己想偷个懒放松
A2:(我觉得)
针对以上几点,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1、思考早起的必要性(自我补充的流程):早起这件事,至少能够帮助我在早上不要那么匆忙,不用再出门的时候着急忙慌,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的事做完,之后可以安心地安排小孩的事,保证一个愉快的早晨的开始。
2、固化行为模式:每天早起安排自己回顾昨天的成功日记,并且进行一些增补;分配自己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是和我的梦想关联的。
3、设定例外规则:
3.1 可以不用像其他人那样6点或者更早的早起,只需要比我平时早起20分钟,也就是6:30起床,足够我做完固化下来的事项即可
3.2 如果前一天晚上确实有特殊事情,第二天无法做到早起半小时,提前修改闹铃,定为6:45起床,简单回顾一下成功日记即可
3.3 每周给自己一次例外的机会,可以睡到7:30
4、巧妙维持动力:和小朋友约定,我每天只会睡到6:30,并且告知早上会完成事项,通过许下承诺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做到每天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