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浮”代表“表”,“紧”代表寒,不发汗,为伤寒,麻黄汤证。麻黄汤下去,全身血液加速,有一种情况是:病人没有发汗却流鼻血,代表病还没有去。全身有三万六千个毛孔加两个鼻孔在呼吸,只有两个鼻孔在流血,毛孔没有汗,汗血同源,还给麻黄汤直到发汗,临床上开麻黄汤,病人常有高烧。
六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经方里有三个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堵在胃和小肠之间的十二指肠时用调胃承气汤,堵在小肠里用小承气汤,堵在大肠里用大承气汤。症状不一样,都是攻实热,共同的症状是小便深黄,因为里面热、燥。(阳明篇中再细论)
便秘燥湿造成“头痛有热”,头痛在印堂,是标准的阳明痛,大便堵到时浊气一直上冲到头,刚好冲到印堂,给承气汤。
如果小便是清的,代表下焦不热,说明病不在里,还在表,如果不发表,热上来也会头痛,还流鼻血,给桂枝汤。
太阳伤寒时,当病人有便秘时,尽量不开麻黄汤,而用桂枝汤,这是一个大原则。临床上不用顾虑太多,六、七日便秘时,麻黄汤和承气汤开在一起,可表里双解。
六二、“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是营卫都伤到了,给了麻黄汤后,营解掉,卫还没解,可能桂枝量少了,伤寒证去了,毛孔已经打开了,但还有中风证,再开桂枝汤即可。
六三、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汗、吐、下法是中医的三大法。何为阴阳自和?寸脉尺脉缓,一息四至;病人自感人很舒服但有点累;不自汗不燥渴。
经方的大原则是:健康的人可以滋补,中药本来就是食物,而生病时不用滋补的药,让津液自己回头,才是真正的痊愈。
六四、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有的人长期便秘,便攻下,再发汗,津液伤到,小便很少,如果病人精神好,还不至于危险,就不用开药,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
用了吐法、下法后,怎么知道病邪去掉否?问口渴与否,口渴就是病邪已去,不再给药;若没有口渴,再攻。
六五、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是未按顺序来做,应该先表后里。如果有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脉又慢又弱,就知道内外都虚了,可用食物来食补。
小结:
1、发汗后仍有表证的,继续按证处方;
2、汗解后阴阴自和者、小便不利者、内外俱虚者,无须开处方,出现烦躁时就要开处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