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前,第九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7年度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众多老中青名导齐聚一堂;其中徐峥导演的三分钟演讲《新导演的门槛》引起大家的关注。
他说,现在做导演的门槛太低了,说相声的(郭德纲《祖宗十九代》)、做小品的(高晓攀《兄弟,别闹!》)、演而优的(吴京《战狼》),都能来导;但转型历来有之,张艺谋、张黎是摄影师,冯小刚是美术师,王家卫是编剧。
虽然做导演看似没什么门槛,但真正的门槛在做导演的人的心里。门槛是对电影艺术的认知、对好电影的共识以及对电影这门艺术的尊重。
有时想想还真是,所有的“舞台”都一样,有能力的都可以上去表演一番;这是一个体验、切磋、碰撞的公共“场所”,你与“观众”撞出火花,得到大家认可了,便会被保留、传承下来。而且这个“舞台”欢迎“杂交”、创新,欢迎更强的力量,就象唱歌也会融入戏剧、说唱;相声与小品融合……
二
这使我想起最近听的一本书《盲眼钟表匠》(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作品),它说人类进化史实际上是个演化史,不是有目的进化,是无目的性演化出来的;就象“钟表”是件高密仪器,但这件是“盲人”随意制造出来的;这个“盲人”在人类叫自然选择,又叫累积选择。
怎么理解呢?假设说让猴子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猴子由人制造。我们先让计算机生产出1000只,然后训练它们;其中打得最好的,我们把它的基因提取出来,再生产出1000只;如此循环,猴子很快就能打出十四行诗了。
就象蝙蝠,为什么耳朵听力好?主要是因为 生物之间的竞争,耳朵好的不断淘汰耳朵不好的,通过一代一代微小变异积累,最终形成“雷达”耳朵。
又比如说,人类的眼睛很复杂,包括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等,但不可能是一次性进化出来的,那如果只有一半零件的眼睛,或者只有5%功能的眼睛有用吗?
真实情况是:它们都有用。从完全没眼睛到我们现在结构复杂的眼睛,每一步演化都能带来好处。即使严重弱视,模糊的视力总比没有视力好。
书中还介绍了硬骨鱼的例子,因为生存环境对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才一点点进化出各种眼睛零件来;又因为总需侧躺,一只眼睛总被压着看不见,最后进化成半张脸上没眼睛半张脸上有眼睛的怪物。
没有哪种生物的器官进化,是一次就完全到位的,大家都是根据手头的东西凑活着用,只要稍微比原来强就行;但每一步微小的改变都能带来好处,少几个零件的眼睛也比没有眼睛好,模模糊糊的眼睛也比完全没有强。就这样一步一步生物从原始的、简单的结构进化出了各种复杂的器官与功能。
生物就是这样演化的。
三
有时我会想,万事万物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演化”而来,有时又哪有方向;都是为了各自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活。就象人生病,身体内也有“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互相争斗,但具体向哪个方向演化,有时也没有定数。
万事万物的成长,真的,更符合“演化”的规律。
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