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斗米仇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家里人说,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就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痛,可以忍住,而痒却是越挠越上瘾的。
如何避免“升米恩,斗米仇”
救急不救穷
熟话说的好“救急不救穷”,如果有人需要帮助的话,我们要记住“升米恩斗米仇”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有很急的事情需要我们帮助,那么我们就要义不容辞。但是如果同样有人需要帮助,但是人家有手有脚,就是好吃懒做,没得钱话,吃饭都费劲,这时我们就不要在帮助啦,反而助长他们的懒惰的毛病。我们需要记住“救急不救穷”,即可避免“升米恩斗米仇”。
孙俪“资助门”
有时候,一句老话,远比任何旁征博引的分析更深刻,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我们经历过的、自以为史无前例的事,早有我们的先人轻描淡写地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例如孙俪的“资助门”事件。这事件眼看越演越烈,其中最令人瞠目的,是那个受资助的24岁的“孩子”的表现,是他,率先单方面与媒体接触,称自己被称为“不如宠物”;是他,抛出一封封公开信,语焉不详地揭露所谓真相,在公开信里,甚至有这样的字句:“若有一天SL姐姐需要对外公布或她同意对外公布时,我绝对配合这是我对她的尊重!因此,我将写给您的信自己也保存了一份,恳请您谅解!因为SL姐姐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时期,她的身份是一位明星!”是他,在论坛上注册了各种名字,为自己辩护及举证;是他,拉出自己的母亲,来证明自己一向节俭,并没有乱花钱。一出戏接着一出戏,快要惊掉了我们的下巴。
他并不尊重她,并不感谢她,甚至时刻留着一手,准备对她不利。他打心底里认为,她资助他,是活该,她活该有钱,活该分一点给他,而且,分的那一点,对她来说又不算多,更加决定了她的活该。有人将这一切推给社会、推给贫富差距,有人认为,既然是资助,就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而不必要求结果,不必要求回报,有人认为,“资助贫困生不应该以压抑人性为要求”,有人认为,“资助并不是道德优越感和侮辱被资助者的通行证”。
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说:“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哟。”闺女不解,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赵姬说的这番话很复杂,这里不详细分析,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习惯了你这样做,甚而认为你天生就该这样做。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当你好心帮人的时候,第一次帮他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你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怨恨,正所谓恩中招怨。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当自己倾心相助的朋友离我们而去时,也许我们会苦闷并百思不得其解:虽然自己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道理?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因为接受了别人“一斗米”而淡漠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中国式思维
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也使我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我的一个朋友,家庭条件要比我好太多太多,我俩几乎只要在同一个城市都是形影不离的状态,每次埋单都是我,对方还提要求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的,我也理所当然的买单,他也是那种好吃懒做类型的,至少我认为是这样,每次做事都表现出会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样子,这种人岂止是虚伪,每次要开会员之类的第一个绝对想到的是我,嘿嘿,起码我还是有点用处的,要是我拒绝他的要求,对方会搬出一系列重要事情的理由,我也不欠谁呀。
中国人普遍都是这样,有手有脚却不愿去自己争取,还理直气壮的去向别人索取,包括你的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一个完整的身体,这是多少残疾人梦寐以求的,被人拒绝了只会说别人不够朋友,却没有想过自己的原因,不是你和人伸手别人就必须给你。
所以,这不是社会新闻,甚至不是新闻,这只是一次人性展览,这展览,已经开始了几千几万年,还将继续展下去。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也许你会有所领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