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室生活的哲学思考
——记新蕾教室第一次项目研究
缘
班级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很多孩子们争论不休却又得不出结果的事情。
比如某次抽签分组之后,一个孩子说:“我每次都不能和××一组,真是太不公平了!”一旁的孩子却说:“怎么不公平了,抽签每个人概率都是相同的,这才公平呢。”那么,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
再比如,某次小白板之争,孩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使用班级公共物品的权利,你提前拿走了小蓝(孩子们最欢的蓝色小白板)就是剥夺了我们的权利!”那孩子答道:“我也是班级的一份子,所以我也有使用它的权利啊,为什么不让我用!”那么,何为权利?享有权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呢?
当我们细心观察这些现象并稍加思考后就会发现,维系一间教室的运转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没点“干货”怎么能让熊孩子们信服呢?换个角度说,如果不能让孩子不断实现思维挑战,他们又怎么会发展呢?
在进行“我的班级日志”这个话题的课程规划之初,我们就把几组概念的讨论列为了孩子研究的重点,并选择了若干篇有趣的哲学小短文作为资源。在我看来,单纯的讲授和孩子们之间的讨论并不能帮助孩子形成有效的理解,怎么办呢?
壹
任何一次学习的发生都是基于孩子的已有经验。对“权利与义务”、“公平与不公平”、“民主与专制”这三组概念来说,孩子们的前经验又是怎样的呢?
布置了自主阅读学习手册上的几篇小短文后,课上,我在孩子的注视下写下了这三组概念,孩子们似乎很有话说,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有的孩子说,民主就是投票来决定所有的事情。
有的孩子说,专制是不好的制度,古代实行的就是专制制度。
有的孩子说,权利就是我们能做的事情。
有的孩子说,公平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
看得出来,每个人对这三组概念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但这些想法未经资料来佐证,未经界定边缘,未经深入思考。每一个回答都被我提出了反问他们的问题,比如,你和爸爸妈妈拥有的权利相同吗?如果不相同,是不是就是不公平呢?再比如,不通过投票来决定的事情就是不民主的吗?……孩子们不再善辩,皱着眉盯着我。
等等,我们是否有必要讨论这个?讨论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知道为什么而做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前者是独立思考的人后者是执行任务的人,本质上是有差异的。
而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有的组3人,有的组6、7人,都不打紧。
下一步干什么?
孩子们问我,我也问他们。
“要弄懂这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和我们有什么关联。”
“所以呢?你们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吗?你们已经知道的部分和你们想要知道的部分……”
“对!画思维导图,先梳理梳理。”
“在这之前,我更建议你们把学习手册里涉及到你们这组概念的小文章再仔细读读,以小组的形式。”
于是热火朝天的共读和讨论就开始了,一组一面墙,读了写,写了擦,地方不够用了写在窗上;还时不时邀请我参与讨论,小文章中观点有分歧的,查找资料有进展的,找不到想要了解的问题的。
贰
大约是第二天,我已经能看到他们梳理的“已知”和“想知”,除了整理问题的层次,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不管是三组概念中的哪一组,都是非常“大”的概念,让一群四年级的孩子来研究,总得有个切口吧。
切口从哪儿来呢?
从他们的问题中来。
因此,提取“想知”中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民主与专制”组,孩子们原来的问题更多的是“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制”之类,我帮助他们把某几个问题修改为“专制制度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民主制度的起源”。
他们既然认为专制制度不好,那为什么这种制度仍得以存在呢?
专制制度既已存在数千年,民主又怎么会产生呢?
虽然这几个问题在专家学者眼中不值一提,但对四年级的孩子说,问题的层级在提升,挑战在形成。
叁
问题确定之后,孩子们开始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怎样检索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这些问题都成了一个个小插曲。
至此,一个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已经形成,确定主题--讨论必要性和重要性--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要了解的部分--从中提取问题--打磨问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现在还缺少“形成观点”这一部分。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来对前面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我们是怎么做的,哪里做的好,哪里遇到了困难……元认知的监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必不可少。
“形成观点”的形式多样,孩子们准备汇报材料的过程亦是一个形成观点的过程。
肆
前一天晚上我布置孩子把学习手册上的相关文章都细读了一遍,以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汇报的小组要有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大家的问题和解答。
终于到了汇报的那天。我惊讶的发现,其中两个组都准备了纸质汇报材料,不管是打印的还是手写的,开篇都有目录,清楚地展示了其中的内容。有的组还像模像样的做了任务单,发放给同学们。有汇报,有提问,有讨论,有争执,有记录。
“老师,这个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永远都会存在,请你把它记下来,并附在你们的材料中,这个就是‘未尽之处’了,也许到了6年级9年级,当你再回过头来看它的时候,就能回答了。”
确定主题--讨论必要性和重要性--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要了解的部分--从中提取问题--打磨问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未尽之处
我想,这才完整吧。
意料之外的是,孩子们以前进行小组汇报后问的大多是“老师,谁是最好的?”而这次,他们却问“老师,我们组的研究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你给我们说说吧。”或者是“老师,这个能不能明天交,我们想再补充一下。”
伍
诚然,这不是个完美的项目研究,许多问题的设置并未达到我理想的深度,汇报材料中也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错误,甚至其中有一组因为分工不当、资料和讨论不足等原因没能完成汇报。
也有人会问,这么深奥的概念,四年级小孩能懂啥,是不是白费时间?
但当我看到一份份修改过的思维导图、一墙墙的讨论意见、一次次的视频会议、一页页的汇报材料,我释然了,如凯撒所说,我来,我看,我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