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的听课我是边听边写的。平时都是先认真地从头听到尾,然后再去写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思考,但今天也不知自己怎么回事儿,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就写了起来。一边接收老师分享的内容,一边对照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思考。我深入思考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前预习的改进,一个是数学学科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关于课前预习】
在初一学生刚入学时,我就对如何进行课前预习给学生做了统一的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圈画关键词句(尤其是概念、法则、性质、定理等),深入理解;2.认真学习例题,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3.认真阅读思考栏、归纳栏、方框、云朵里的文字或问题并思考;4.读题一定要“抠字眼儿”;5.完成练习题(根据预习内容设置相关题目);6.思考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并书写出来;7.自己出3道简单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此项是学生进入初二后增加的)。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也慢慢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但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也还在不断改进。为了使预习更有效,每次在预习作业布置前我都会认真地备课、并设置预习辅助练习题目。本以为自己在课前预习环节做的准备和给学生做的要求已经很细致了,但听了邓老师的分享,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及时改进,在精细化、个性化上下功夫。 为更好地发挥预习作业的效用,我准备在课前预习环节做三个方面的改进。
一 、预习方式分课型设置
邓老师说“知识点难易、内容多少等条件决定预习方式”。所以我准备按照邓老师介绍的概念型、计算型、推理型三种类型进行尝试。在原来自己设置的基础环节上,根据各类型特点加以改进。概念型课程在预习任务设置时细化对概念的理解,专门针对概念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计算型课程在预习任务设置时侧重引导总结计算方法,设置的练习题目质量要高,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还可把易错点设置成“找茬游戏”,让学生加深印象。推理型课程的预习任务设置有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说理能力较弱,所以侧重学生逻辑严密性、语言严谨性和推理合理性的训练。比如在学习几何证明题时,可增加一个深入理解题中条件的环节,让学生写一写根据每一个条件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二、预习辅助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微课辅助。老师、学生(需审核)都可制作微课上传共全班同学观看辅助预习。也可以借用网上的优质微课,尤其是动画类的微课视频。
三、预习检测题分层布置
改变以前只有题量区分的方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编写不同层次的题目,增加题目形式区分和难度区分。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用最合适的检测题来检测最合适的学生。
【关于数学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数学组长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我有两点想法。一是重新选拔“合适”的组长,二是制定组长培训计划并实施。
一、重新选拔数学学科组长
以往各小组的组长都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所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数学学习上的最佳效果。所以我准备从数学成绩、思维灵活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重新选拔“合适”的数学学科组长。
二、制定数学组长培训计划并实施
(一)初步计划
1. 先组织全体组长集中培训一次,通过培训让组长了解他们的
工作内容及各环节的要求。每周一次组长总结会。
2. 前两周,每天课前、课中、课后给小组组长进行一对一辅导
(每天至少3次),辅导内容为具体知识的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解决。
3. 第三周,每天至少两次的一对一辅导,优先解决各方面存在
问题较多的组。
4. 第四周,每天至少一次辅导,解决个性问题。
5. 往后保持每天至少一次交流,解决问题。
(二)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课前
教师:第一次与组长交流,主要解决组长知识上的问题;
第二次与组长交流,主要解决如何解决组员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搞教研);
组长:要了解组员的预习情况。
2.课中
教师:及时关注每个组长的组织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组长:要注意组员任务分配合理、组内活动进行有序。
3.课后
教师:第三次与组长交流,主要解决课堂上在组织组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组长:要写简略的学习和工作总结。
也许我的想法不一定成熟,也许我的想法不一定好实施,但我愿意尝试,并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力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