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老师问孩子长大后要成为什么人,一个孩子回答道,长大后要成为小丑。那个老师立即鼓掌,表扬孩子志向远大,为了人类增加更多笑声与快乐而树立理想。而在中国,如果孩子说长大要成为小丑,一般会被训斥为胸无大志,这就是观念的区别。朋友说她的一个外国朋友立志要成为一流的调酒师,并且在为之努力,而朋友告诉她父亲时却被她父亲嘲笑,说外国人这么可笑。
这是国内外教育观念的区别,也是为什么国外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没有的关键所在。中国一味追求成绩,产生应试教育,孩子的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发挥,心理健康、创新思维、情商、逆商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我想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一辈子幸福,不管做什么父母亲都是值得开心的,这些是和成绩无关的,无论理想的大小,它都是孩子心底想要去做的,所以父母要聆听孩子的内心需求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
杨澜,作为一位聪明的名人,又成功又这么富有,记者问她对孩子有什么期望,杨澜回答说:“我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家什么家的,只要幸福生活就够了,就算是一个工人、护士、图书馆管理员,我都很开心,只要有这三点:一是孩子身体健康;二是孩子有很多的朋友,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三是孩子能够乐观生活,心理健康,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想这能够给一味追求成绩的家长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