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切除胆囊手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球流行,1991年,中国开展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该技术逐渐推广,使得胆囊切除手术的数量急剧增加, 胆囊切除手术随之变成了常见手术,国内因胆结石切除胆囊的患者则越来越多。
保胆取石手术需要先切开胆囊,取出结石后再缝合胆囊壁,过程中需仔细清理结石碎片、检查胆囊功能,操作更精细,对医生技术要求更高,手术时间也更长。
而胆囊切除手术医生只需将胆囊整体切除,无需分离结石与胆囊壁的粘连,也不用考虑胆囊的保留和修复,操作步骤更直接,手术时间通常较短(一般30-60分钟)。
所以,医生更乐意做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常被认为是“小手术”,认为对身体影响甚微。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胆囊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辅助器官,其切除会带来一系列长期的不良影响,值得患者和医者审慎对待。
一、消化不良与营养吸收障碍:脂肪代谢的“失衡难题”。
肝细胞每日分泌800~1200ml胆汁,其中97%为水分。正常情况下,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将胆汁浓缩30倍后储存,待进食(尤其高脂肪食物)时,在神经和激素调节下收缩排胆,助力脂肪消化。
胆囊切除后,肝胆汁失去储存场所,只能持续不断排入肠道。当进食需要大量胆汁时,体内却无“储备”可用,直接影响脂肪消化吸收,易引发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缺乏。患者常出现腹胀、腹泻,长期可导致消瘦、面色萎黄。
我一个外省的朋友,体检时查出胆囊结石,因为胆结石并不大,平常从未出现疼痛,但是医生威胁她,如果不切除胆囊,严重了会死人。她害怕了,就立即住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
手术后,她经常腹胀、腹痛、腹泻,本来她炒菜爱用猪油,红烧肉、腊肉喜欢吃带肥肉的。手术后则一点肥肉和猪油都不敢吃,因为吃了百分之百会导致腹痛腹泻。由于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她变得消瘦,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后来还是去找中医看病吃中药调理了几个月,情况才有所好转。中医说她这么小的胆结石,根本不需要做胆囊切除术,吃中药就可以融化、排光结石。听了中医的话,她肠子都悔青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胆囊切除了又无法长出来。
二、碱性反流性胃炎:胆汁逆流的“胃黏膜损伤”。
正常进食时,胆囊收缩与胃肠分泌、蠕动同步,胆汁集中进入肠道并与食物、胃酸中和。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涌入肠道,缺乏食物和胃酸的缓冲,易在十二指肠淤积并逆流至胃,导致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进而引发胃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甚至腺体萎缩。
临床数据显示,胆囊切除6个月后,患者胃液中胆汁酸含量平均增加24倍,最高可达380倍,胃酸分泌显著下降,胃镜下多呈现弥漫性炎症改变。
三、胆总管结石风险升高:更难处理的“结石转移”。
胆囊切除虽能去除胆囊内结石,却可能增加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胆总管结石发生率超过未切除者的50%。
这是因为胆囊原本通过浓缩胆汁提高胆固醇溶解度,而切除后胆盐池缩小,胆汁浓缩功能丧失,肝胆管内胆汁酸浓度下降,胆固醇溶解度降低,易逐渐沉积形成结石。更值得注意的是,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胆囊结石,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负担。
四、结肠癌风险增加:次级胆酸的“潜在威胁”。
多项临床研究揭示了胆囊切除与结肠癌的关联:欧洲学者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结肠癌发生率较未切除者高45倍;对7000例结肠癌病例的回顾分析显示,6000例有胆囊切除史,且术后10年以上者的大肠肿瘤比例从21.8%升至38.5%,女性右半结肠癌发生率更是高出常人2倍。
其核心机制在于“次级胆酸”: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作用生成次级胆酸,后者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可刺激结肠黏膜细胞过度分裂。胆囊正常时,胆汁仅在进食时排入肠道,初级胆酸与细菌接触时间短,次级胆酸生成少;而胆囊切除后,胆汁24小时持续流入肠道,次级胆酸大量产生,尤其右半结肠对其吸收更强,癌变风险随之升高。
五、肝与结肠的慢性损伤:毒素累积的“隐形伤害”
研究证实,次级胆酸中的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毒性。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生成增多,经肝肠循环反复进入肝脏和结肠,可造成慢性肝损伤(如肝细胞炎症、功能下降)和结肠黏膜损伤,而结肠的长期损伤可能成为结肠癌的诱因之一。
六、胆管损伤:手术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风险隐患”。
胆囊切除手术中,由于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构成的区域)解剖复杂或局部粘连,可能引发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或胃肠损伤等并发症。据统计,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18%~2.3%,死亡率约0.17%,其中75%的胆管狭窄病例由胆囊切除导致。
胆管损伤后治疗难度极大,且可能终身影响胆道功能,这与内镜保胆取石术(仅在胆囊腔内操作,无周围器官损伤风险)形成鲜明对比,也凸显了胆囊切除手术的潜在风险。
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括约肌功能紊乱的“棘手难题”。
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Oddi括约肌(控制胆总管和胰管开口的肌肉)炎症与功能障碍,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黄疸等,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胆囊原本可容纳30~60ml胆汁,能缓冲胆道压力、维持生理平衡;切除后胆道压力调节失衡,是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人体进化到现在,体内没有一个零件是多余的,都是有其作用的。
胆囊作为人体消化与代谢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并非“可有可无”。
胆囊切除术虽然是小手术,但给人体造成的是大伤害,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轻易切除胆囊。
对于患者而言,术前充分了解手术风险,与医生深入沟通,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
切除胆囊是治标不治本,原因是只把已经形成的胆结石连同胆囊切了,并没有把形成胆囊结石的根源去掉。虽然把胆囊切了,因为病因病根没去掉,相当于是扬汤止沸,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之后还会长出结石的。
而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医对于胆结石是可以标本兼治的。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属于“胁痛”“黄疸”“石淋”等范畴,其形成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相关。中医认为胆结石是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湿热、痰湿、血瘀等病理产物在胆道积聚的结果,
1.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
肝主疏泄,能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泄。若长期情绪不畅(如易怒、抑郁)、精神紧张,或久坐少动,会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受阻。胆汁排泄不畅,淤积日久,易凝结成石。
2. 湿热蕴结,煎熬胆汁。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饮酒过量),会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湿热熏蒸肝胆,使胆汁黏稠度增加,日久煎熬成石;若湿热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引发黄疸(胆汁外溢肌肤)。
3. 脾胃虚弱,痰湿内生。
脾胃负责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如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运化功能下降,水湿不能正常代谢,易生“痰湿”。痰湿与胆汁相混,阻塞胆道,促进结石形成。
4. 气滞血瘀,瘀结成石
肝气郁结日久,或湿热阻滞气机,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瘀血与痰湿、胆汁瘀滞相互搏结,可加重结石,甚至引发胁肋疼痛固定不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原则进行治疗,常常可以药到石化,标本兼治,根本不需要切除胆囊。
由此可见,中医是仁心仁术,尤其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太了不起了,如果一旦发现少量胆结石,就立马吃中药溶石排石,怎么可能去把胆囊切除呢?
中医不愧是老祖先传承了五千年的瑰宝,传承好、弘扬好中医,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