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艺术的中国情境》目录

《吴冠中艺术的中国情境》“目录”(仝朝晖著)


总序

人民艺术家(刘巨德)

吴先生的家国情怀(杜大恺)

吴冠中的两支笔(刘东)


前言:鲁迅情结的悖论:认识一个进入艺术史的吴冠中


第一章 吴冠中与 20 世纪中国艺术的形态学

 

第一节 “他山之石”(西→西+中)

第二节 “羽化”与“窑变”(中→中)

第三节 “体用之辩”(中→中+西)


第二章“中国经验”:中西跨文化想象的词根

 

第一节 巴黎画坛“符号化的中国记忆”

第二节 从“中国符号”到“东方精神”


第三章“东西互望”:吴冠中艺术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吴冠中艺术的学缘结构

一、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

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几位教授

三、巴黎画派以及其他画家的影响

四、吴冠中艺术中的写实因素渊源


第二节 “风筝不断线”:中国语境中的文化视像

一、相遇“现实主义”

二、从“群众点头,专家鼓掌”到“风筝不断线”

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

四、“风筝不断线”的实践意义和边界

五、吴冠中“风筝不断线”与林风眠“民众艺术化”


第三节 回归现代绘画探索之路

一、选择风景画

二、“文革”后的话题“内容”与“形式”

三、吴冠中所论“形式美”“抽象美”

四、作品的“文本”与“情境”解读

五、艺术语言轨迹:“形式”“意境”“装饰”

六、“形式美”追求的现实误会

七、吴冠中艺术风格的双重性意义


第四节“现代化”前提下的“民族化”认知

一、中国“民族化”观念的由来和演变

二、20 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民族化”主张

三、吴冠中理解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四、吴冠中艺术民族化观点的意义

五、后殖民主义思潮下对吴冠中艺术的批评


第四章 从文本意义看吴冠中艺术观的自我构建


第一节“笔墨”:时代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笔墨等于零”的历史语境

二、《笔墨等于零》的文本意涵

三、误读:围绕《笔墨等于零》的争论

四、“笔墨”论点与吴冠中的“传统观”

五、“笔墨等于零”思想根源


第二节 《石涛画语录》的现代解读

一、《我读石涛画语录》的文化背景

二、“一画”的不同理解

三、《我读石涛画语录》的得失

四、吴冠中与石涛:艺术革新的文脉


第五章 从当代视野看吴冠中艺术的现代性

 

第一节 “美之术”的现代性思考

一、“审美”到“审丑”

二、“美的回归”及“美与善同义”

三、“吴冠中热”和他晚年“美”的反思


第二节 吴冠中与中国艺术的上下文


结语 


附表:吴冠中所处时代的大事记 

附录:“吴冠中艺术”采访记录

一、采访司徒馆长:从艺术馆的艺术教育谈吴冠中及其艺术

“吴冠中”对话“黄宾虹”

吴冠中用画告诉你怎么欣赏美

捐赠完成后,吴先生安心地走了

吴冠中的“真善美”

我们一直在介绍吴冠中,没有停下来

怎样看吴冠中艺术的局限性?

“西体中用”、“中体西用”

“笔墨等于零”

茶和可乐


二、采访方毓仁先生:谈吴冠中作品的展览和艺术市场

吴先生在香港有许多知音

吴冠中作品进入市场比林风眠晚几年

“吴冠中画展”——香港人“排队买画的第一遭”

当时香港人买水墨画,不太认油画

香港拍卖的第一张油画是吴冠中作品

大英博物馆“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

画廊经纪人理解的吴冠中艺术

吴冠中作品的市场前景

吴冠中回国他后悔吗?——历史没有答案


参考文献

后记: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丛书后记(卢新华)


本文选自《吴冠中艺术的中国情境》目录:仝朝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