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即花言巧语。言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往往无法查证其真实性。究竟是肺腑之言,还是花言巧语,我们不得而知。但当语言仅仅成为一种形式的时候,那人与工具便没有什么不同。电脑写的诗歌,那能叫诗歌吗?一个是文字的堆砌,一个是情感的抒发,不可相提并论。花言巧语之人,孔子十分厌恶。
“令色”,即讨好的表情。第一印象往往决定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你的脸,便是“第一”印象。当我们悲伤,脸上自然无光;当我们喜悦,脸上自然飞扬。我们看不到对方的心,却能清清楚楚看到那一张脸。但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变的心脸不一,学会了伪装,为达到一定目的,对自己说谎。阿谀奉承之人,孔子十分厌恶。
真诚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需品,才是人们相互沟通理解的坚实桥梁。如今多少人,空有口才与外貌,恰似披着狼皮的羊。不奢求彻底卸下伪装,但面具戴久了也该摘下,照照镜子,看看真实的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我们应当回归本心,并真诚待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首先曾子这个行为就值得我们赞扬——自我提问、自我批判。我们习惯去对别人指手画脚,但往往对自己格外宽容。我们用眼睛去看这个花花世界,却无暇回首看看自己的脚印。敢于反思自己,才会不让自己再次走错;敢于反思自己,才会让自己未来的路越走越顺。
(一)将心比心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想最好的答案是“忠”。我们存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定有来往,那么当我们帮别人做事或替人打工,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我们往往只对自己的事放在心上,对他人之事往往不尽全力。所以曾子便鼓励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依我之见,这样既能很好地完成他人之事,也能避免自己不情不愿,的确为上上之策。
(二)尽力而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想最好的答案是“信”。樊登老师说不信分为三种:不想做、做不到、自以为做到。其中,最后一种最值得品味。对于承诺他人之事,能做当然要做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答应之前思量一番,在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切勿随意答应。但当我们做到了,也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他不一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黄晓明曾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应人之事,尽力而为即可。
(三)言传身教
“传不习乎?”我想最好的答案是“习”。樊登老师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传者当习。“传不习乎”这句话传统的观点就是学到了知识应当及时温习或实践,这当然没错。但转念一想,曾子本身就是一位老师,他为什么会这样问自己呢?言传身教——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当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自己有没有去做到、去实践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而我马上也将成为老师,这便是最好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