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
说的都是婆媳相处时,关系的复杂性。的确,天下最难相处的关系,莫过于婆媳关系了。
婆媳关系处得好,家庭和睦,也能和气生财,谁也没有见过家里整天吵得鸡飞狗跳的人,还有心思发展事业,生活也能过得顺风顺水的。可以说,婆媳关系处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家庭的运势。

有种说法叫"一碗汤的距离",即婆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像对亲人般关心,但又彼此尊重保持一定距离,做到这三点,处好婆媳关系并不难:
第一点,男人要树立权威,要有主见
《知否》中盛长柏是个特别稳重,很有主见的人,说一不二。平时话虽然不多,但句句都说到点子上,容不得人反驳。
母亲想给他房里塞几个通房丫头,长柏坚决不要,只说才貌出众的女子眼高心高,容易惹事端,他读书不安静,将来与正妻关系也处不好。一句话就把母亲的嘴给塞住了,再也不敢乱提建议。
他还告诫丫头们,盛家家规,通房将来有没有前途做姨娘,由未来的少奶奶做主,不是他说了算。这就相当于断了丫头们的念想,不敢再对长柏有非分之想,老老实实按规矩做事。
这样一来,长柏就在家人和下人面前树立了威严形象:他是个守规矩、严于律己的人,不喜欢妖娆做作。

而长柏在迎娶了海氏之女后,清楚明白地告诉妻子,要好好伺候婆婆,照顾弟弟妹妹们。这就相当于新媳妇一进门,长柏就把家规讲了一遍,以后你照这个标准执行就行了。
而海氏出身大家庭,懂得要以丈夫为尊,更懂得要遵从规矩做人,于是谨记丈夫的话,对婆婆贴身伺候、百般周到、无微不至。
再看长柏遇到母亲欲挑剔儿媳错处时,也极力维护媳妇,不给母亲制造矛盾的机会,加上自身行得正,一门心思用在公务上,无论是自己的母亲还是媳妇都挑不出错来,因此他的话就显得极有份量,在家里能够说了算话。
很多时候,婆媳之间的矛盾只是生活习惯的不同引起,偏又心眼小不能宽容对方,但她们都会向男人诉苦认为自己做得对,而对方有错。
这时男人一定要秉持立场公正,不娇纵任何一方,才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避免婆媳矛盾扩大。

第二点,女人要懂得婆婆不是妈妈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孩子在结婚前就发誓要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要待婆婆如亲妈一样,于是什么该说不该说的、该做不该做的一股脑儿都出来了,还沿用了婚前与自己妈妈相处时的模式,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婆媳关系能好那才怪了。
而这些媳妇们,错就错在把婆婆当成亲妈对待,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长柏的媳妇海氏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她出身名门,嫁给长柏算是下嫁,但她既没有仗着自己出身高贵,在婆婆面前摆贵媳的架子,也没有一味将婆婆当成亲妈,行为随意,而是谨守自己作为儿媳的本份。
婚后海氏对婆婆王氏恭敬有加,晨昏定省不说,从早上睁开眼,服侍完丈夫上朝,直到丈夫回府,一整天时间,都跟在王氏身边小心伺候着,比贴身丫头还周到。
王氏吃饭她就站着布菜,并不同桌吃饭,王氏喝茶她就先试冷热,王氏洗手净脸她就端盆绞帕,这贴身服务实在周到得不象话,并且海氏还满心愉快,毫无怨言,始终面带笑容,就连一向挑剔惯了的婆婆王氏完全挑不出儿媳的任何毛病。

哪怕有时偶尔王氏故意找碴说两句,海氏也诚心诚意地接受,还一脸感激王氏的指点,态度真诚,脾气柔顺。面对这样的儿媳,婆婆再想挑事,也翻不出浪花来,婆媳之间自然就没有什么矛盾了。
所以说儿媳在与婆婆相处时要谨记,婆婆不是妈妈,做了人家的儿媳,就是换了一种身份在生活,一要做好自己的本份,要尊重长辈。虽然现代社会再也不用像古代人如此伺侯婆婆,但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体恤丈夫是为人妻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逃避;
二是与长辈相处态度要真诚,真心关爱,不能随意撒气甩脸色。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每天和颜悦色,即使偶有举止不当,也会得到原谅。

第三点,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一碗汤距离”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即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生活上,父母与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比如说住得不远不近,能常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一碗汤;
同时在心理上,也要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样就不会因为父母太过热情,插手子女家事引起家庭矛盾,也不会因为关系太冷而凉了心意,淡了亲情。
无独有偶,中村恒子在《人间值得》一书中强调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在儿子结婚后,她就把儿子交给了儿媳妇,孙子也由他们夫妇管教。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儿子一家划清了“界限”,即使作为母亲,她也不会贸然闯入孩子的空间。
也正是因为保持着距离,互相尊重,恒子与儿媳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生活中常见的婆媳矛盾。

反观《知否》中的盛老太太与媳妇的相处,其实就是“一碗汤的距离”的处事法则。无论儿媳王氏与林姨娘如何争风吃醋,如何耍心眼闹矛盾,盛老太太只当看不见,不予理会,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也避免了婆媳之间意见不和的纷争。
所以说,婆媳之间的相处,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是保持对彼此的尊重,也让双方即拥有自己的空间,又不失亲密距离。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避免婆媳矛盾,家庭关系才更容易和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