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本好书,讲书中的故事,说说写故事的人——白先勇先生和他的《台北人》。
如果对《台北人》感觉陌生的话,那么《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应该更熟悉一点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先后被拍成同名电影,改编成电视剧,以及话剧。其中电视剧由当红明星范冰冰领衔主演,而话剧则更是星光璀璨,已故著名导演谢晋担任艺术总监,巩俐、梅艳芳都曾是主角儿“金大班”人选,最终由刘晓庆担纲,在上海、北京各大城市进行巡演。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正是白先勇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台北人》里。《台北人》是白先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的最高排名。
谈起中国当代文学,我们必须谈论白先勇。著名学者夏志清教授说,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之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唯五、六人而已。一本《台北人》,一本《纽约客》,暗合了他漂泊的人生。
白先勇生于1937年的广西桂林,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第五个孩子,抗战时期他和家人辗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先后到上海、南京、香港,随着国民党战败,又随家人移居台湾。1962年,母亲去世后他旅居美国,出发时父亲白崇禧为他送行,谁曾想,此一别竟是人生诀别。
人世的漂泊,城市的记忆,故土的怀念,白先勇把它们深深揉进了文字和小说里,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诉说历史的苍凉与命运的无常。他的作品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的意义,已故作家三毛就是读白先勇的小说长大的,甚至可以说,少年时的三毛敏感脆弱,因自闭而休学,正是白先勇的小说引领着她走上了文学之路,就此改变她的一生。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除了《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还有《永远的尹雪艳》《思旧赋》《梁父吟》《游园惊梦》等,每篇都是独立存在,但主题命意是一再的重复,互相陪衬辅佐,仿佛作者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根植于心的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乡愁。
翻开《台北人》,白先勇在卷首引录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道出的正是《台北人》的主题,作者对盛衰兴败、世事沧桑的感慨,对生命的有限、青春与爱情的消逝而无限怅然。
《台北人》里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城市,上海,南京,桂林,北平,他们随国民政府撤退台湾。离开大陆时,他们或年轻或壮年,此去经年,他们若非中年,便是老年。交际花尹雪艳,舞女金大班,将军夫人,富商巨贾,男仆和女佣,他们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众生相”,虽然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他们背负着一段相同的沉重的过往,那是一个特殊时代给予他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里慢慢累积,它的名字叫乡愁。
事实上,虽然《台北人》里的人物众多,但其实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过去”,代表青春,纯洁,敏锐,传统,精神,爱情,灵魂,荣耀,希望,理想和生命;“现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西化,物质,欲望,肉体,颓败,绝望,现实与死亡。如何审视过去,如何面对现在?
这一群特殊的台北人,他们中有些人把对过去的怀念执着地背在身上,明知道这是一种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的重负,却固执地对它满腔痴恋,如同最残酷的自虐。那是怎样的挥之不去的紧紧缠绕的愁绪啊,一点点在心里郁积成结,灿烂过的爱情,荣耀过的生命,放散过光芒的灵魂,如今,它们失落在凄楚的黄昏,化作殷切的思念,悲怆的祭奠。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我们常常用它来感叹岁月无情。岁月何以无情?岁月无情的是把太多美好的东西变成了过去,变成了回忆,变成了心里的伤痕。我们的身体活在“现在”,可是,我们又总会在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候,某一个“过去”会突然明艳光亮地撞到怀里,那一刻,岁月温柔却残酷地撕开我们伪装的从容淡定,把一种叫做怀念的东西浓墨重彩地渲染,让人热泪滚滚。
如果你心里放不下过往,如果你心里有一道岁月留下的伤,那么不妨打开这本《台北人》,白先勇先生用一种古典的意境、精致的雕琢,为你讲述一群台北人的往事。读《台北人》,仿佛与一位儒雅睿智、宽厚包容的父亲彻夜长谈。清冷的夜里,温一壶酒,浅酌慢饮,一起举杯,敬岁月,敬过往,敬我们拥有过的却注定会慢慢,慢慢失去的,一切。
分享一段白先勇先生的自述,这是一位作家对于宏大岁月的一份历史感悟:
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动,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