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泉组合的陈羽凡去年刚刚被曝吸毒被抓,胡海泉就发文甩锅,一通“早就告诉你的话”倾泻而出。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我是多么恨铁不成钢,你压力再大也不要吸毒啊如何如何。可仔细琢磨,终究不是那个味儿。羽凡这刚出事儿,你不去私下想辙救人,还站在道德制高点喷他,羽凡心里肯定不好受。
如果“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不适合用在朋友之间,那么也不适合用在亲子和师生之间。但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每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却常常听到这句话。
其实当孩子犯错,“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这句话除了甩锅,毫无用处,它不但没有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相反的,它只会让孩子生气、伤心,甚至出于自尊而反驳你。
01“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这句话是在炫耀成人的智商
小俊是三年级学生,今天做完作业后玩起了拼图。拼图很多很难,一旁的爸爸也来出谋划策。当小俊把一块拼图放在空白处时,爸爸马上说:“不对,这块不是放在这里的。”小俊放回去,又拿了一块试试看。但爸爸马上又说:“这块也不对,应该是这块,看吧,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应该是这块。”那块拼图是找对了,但小俊却越玩越不开心,最后干脆不玩了。
成人最大的克制,就是忍住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智商。
很多家长之所以喜欢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这句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在智力和阅历上都比孩子高。在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显示自己的智商,而且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02“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不但阻碍孩子成长,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学分,他们才能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经常听到“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这句话的孩子,将来很可能变得刻板、无趣、谨小慎微,甚至变得自暴自弃。
一、不敢求助
小东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今天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狠狠地摔了一跤,膝盖上好大一块皮破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哭完以后,却不敢告诉他的妈妈。因为依照往常的经验,妈妈不但不会安慰他,还会招致打骂。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早就跟你说了,走路就好好走,你怎么听不进去?”
还有很多像小东一样的孩子,他们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摔得头破血流,也不敢告诉家长。“我早就告诉过你了”,隔断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在最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
二、不敢尝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果家长用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去限制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想象力。而“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成人思维,它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说的那样做,如果不那样做,甚至因此犯了错,就刚好印证了家长说的没错。在这种思维培养下的孩子,变得不敢尝试,最终成为一个“规规矩矩”,毫无创造力的人。
三、变得自卑
当孩子听到家长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往往是当下已经犯了错。此时的他们,已经非常难过和无措。家长的“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无疑是给孩子火上浇油,它除了再次证明孩子的无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毕竟谁也不想听到自己是无能的,愚笨的。当家长一再用这句话提醒,相当于给孩子贴上一个负面标签,每说一次,粘性就加强一次。最终孩子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笨小孩,从而无法建立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
如何看待孩子犯错,家长以何种态度处理这些错误——这关乎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当孩子犯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事后诸葛亮,而是父母的接纳和包容。
03孩子犯错,家长要有三颗“心”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让孩子失去了犯错的勇气。
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吸取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智商,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犯错,家长要有三颗“心”。
一、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犯错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犯错也是成长过程的一种必要组成部分。
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玩耍。孩子看什么都很新奇,还不太会走路的他跌跌撞撞地一会儿走到这里摸摸,一会儿走到那里看看。妈妈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跟着他。“扑通”一声,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妈妈马上走上去,一边给他揉揉疼,一边温柔地说:“摔疼了吧。”不一会儿,孩子就擦干眼泪站起来,继续他的探索之旅。
当我们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也从我们这里学会去如何看待错误。当孩子以平常心看待错误,他们会更有创造力,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和挫折。
二、用调侃心提醒孩子犯错
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在小时候也经常会犯错。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绕一圈,返回来奇怪地问妈妈给她剪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尹建莉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天才牛顿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尹建莉用这种调侃的方式,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提醒孩子哪里做错了,更重要的是,当家长始终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看待孩子,他真的会越来越像“牛顿”。
三、用坦然心放手孩子的事情
十岁的小静是一个马大哈,要么回家之后才发现作业没带,要么到校之后才发现课本落在家里了。
之前,妈妈还边唠叨边帮小静整理。但妈妈发现,自从她帮小静整理,小静变得越来越依赖妈妈。
当家长包办孩子事情的同时,也把需要孩子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一并包办了。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做好自己的事情,用一颗坦然的心放手孩子的事情,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家长,孩子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长大后人际关系会更和谐,和世界的摩擦会更小,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