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制造” 深度解析:制造业企业家的迁徙决策参考

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浪潮中,“到越南去” 已不是新鲜话题,从早期台资企业的先行布局,到近年中资企业的批量涌入,越南逐渐成为制造业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选择。但当下越南制造业环境究竟如何?营商成本是否仍具优势?企业是否该 “跟风” 迁徙?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与数据,为制造业企业家提供全面参考。

一、企业赴越潮:从 “被动跟随” 到 “主动布局”
越南制造业的企业集聚,本质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与贸易环境变化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阶段的企业赴越逻辑存在明显差异。

早期赴越企业以台资为主导。1986 年越南 “革新开放” 后,恰逢 “亚洲四小龙”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台资企业成为首批 “吃螃蟹者”。如全球最大运动休闲鞋代工商宝成集团(服务耐克、阿迪达斯),1994 年便在越南设鞋厂;越南首个私人开发工业园 —— 越香工业园,早期七成企业来自中国台湾,且因美国对越贸易禁令未取消,这些企业多采用 “现款交易” 模式,风险承受能力较强。2000 年美越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后,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企业加速进驻,新加坡甚至将 “苏州工业园” 模式复制到越南平阳省,使其成为 “越南的苏州”。

中资企业的大规模赴越则始于 2010 年后,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迎来高峰。2018 年美国对中国大批输美产品加征 10%-25% 关税,直接推动企业将产能向越南转移 —— 彼时 KCN 投资顾问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 年该公司一周仅接 1 个中资企业赴越咨询,2018 年增至每天 6-7 个。东莞明杰公司(电子产品注塑业务)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8 年就有客户建议其赴越,但真正下定决心是在 2023 年底,因 “客户明确表示,不来越南就无法参与新项目竞价”。类似地,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尤为积极,某中国家具厂 2018 年在越南平阳省三个月连买三块地,即便地价持续上涨也未转手获利,只因公司 85% 订单来自美国,需落地生产规避关税。

此外,“链主企业带动供应链” 的模式尤为突出。三星 2008 年进入越南北宁省建手机工厂后,累计投资超 232 亿美元,成为越南最大外国直接投资者,其上下游配套企业随之集聚;2017 年苹果要求 “果链” 企业赴越,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便沿着 “三星路径” 在越南北部加码投资。这种 “大客户在哪,供应商就去哪” 的逻辑,使得越南形成了以电子、纺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物流、包装等支撑性产业也同步跟进。

二、越南制造业环境:优势与压力并存
从产业基础与贸易衔接来看,越南具备一定竞争力,但随着企业持续涌入,成本优势正快速消退,制造业环境呈现 “优势递减、压力递增” 的特征。

(一)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区位与贸易衔接
越南的区位优势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尤为关键。越南北部与中国广西接壤,可快速承接 “珠三角” 的零部件供应 —— 东莞明杰公司表示,从珠三角走陆路 2-3 天可将零部件运至北宁省,海运仅需 7 天,组装后再出口欧美,大幅缩短供应链周期。这种 “中国供零件、越南搞组装、欧美卖成品” 的模式,在电子、纺织行业尤为普遍: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显示,2018-2022 年美国通过越南间接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增加约 21%,主要集中在纺织、鞋类和电子下游产品。

贸易数据也印证了越南的 “中转角色” 价值。2020 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 年 “东盟 - 中国” 贸易额达 9823 亿美元,其中越南是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 ——2024 年越南自华进口 1443 亿美元(贸易逆差 837 亿美元),同时对美出口 1196 亿美元(贸易顺差 1046 亿美元)。对企业而言,布局越南可借助 “中越供应链 + 越美市场” 的衔接,规避美国对中国的高关税,这也是当前企业赴越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二)营商环境的现实压力:成本高企与资源紧张
与早年 “低成本洼地” 形象不同,当前越南营商成本已接近中国部分地区,甚至在土地、人工等领域形成 “倒挂”。

土地成本方面,越南优质工业园区地价远超中国中西部。越南北宁省工业用地每亩接近 100 万元人民币,周边省份约 50 万元,而中国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仅 20-30 万元;工业园租金同样高昂,2018 年后赴越且未买地的企业,租金占比可达总开支的 1/3,一旦市场波动,这类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人工成本优势也大幅缩水。2001 年越南工人月薪仅 200 元人民币(东莞当时 1500 元),但当前越南工人平均月薪已达 2500-3000 元,仅比东莞低 1/3-1/2,与中国中西部省份接近;更关键的是,中国熟练工人生产效率是越南工人的 2-3 倍,若按 “单位产出成本” 计算,越南人工已无明显优势。同时,南部地区还出现 “招工难”—— 此前北部工人会南下打工,2018 年后北部产业集聚后工人不再南下,胡志明市周边工厂需在园区门口直接贴广告招工,甚至通过 “高薪抢人”(如歌尔股份在北宁开出月薪最高 3800 元,含补贴与第 13 薪)维持用工。

此外,中间品进口关税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越南制造业 “组装属性” 强,大量中间产品需从中国进口,企业需额外支付关税;叠加土地、人工成本,越南生产的商品普遍比中国贵 15%。企业能接受这一成本差异,核心是依赖 “中越对美关税差”—— 截至 2025 年 8 月,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 57.6%,对越南 “对等关税” 20%,37.6 个百分点的差距成为企业 “承受高成本” 的主要理由。

三、企业迁徙决策:拒绝 “一刀切”,需精准权衡
面对 “越南制造” 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是否迁徙不能盲目跟风,需结合自身行业属性、客户结构、成本承受能力综合判断,核心需关注三大维度。

(一)行业与客户:是否依赖 “美市场 + 链主订单”
若企业属于纺织、鞋类、电子等 “对美出口依赖型” 行业,或核心客户(如苹果、三星、耐克等)已在越南布局,那么赴越可能是 “生存必需”。例如东莞合昌公司(纺织纱线业务),2001 年因客户宝成集团赴越而跟进,20 余年深耕后已完成自动化升级;明杰公司也因最大客户在北宁省建厂,选择就近落户以保住订单。反之,若企业市场以国内或非美地区为主,且无核心客户倒逼,赴越的必要性较低 —— 毕竟 15% 的成本溢价难以通过非美市场利润覆盖。

(二)成本与效率:能否应对 “高成本 + 低效率”
企业需测算 “关税节省额” 与 “成本增加额” 的平衡点。以某电子企业为例,若其输美产品关税从 57.6% 降至 20%,每年出口 1 亿美元可节省关税 3760 万美元;但需扣除越南比中国高 15% 的生产成本(1500 万美元),若仍有盈余则具备可行性。同时,企业需提前规划自动化转型以应对 “人工效率低” 问题 —— 合昌公司已将越南工厂机器升级至第四代,用自动上料机替代人力,上百人任务现只需 50 人完成,既解决招工难,又提升产能。

(三)风险与长期:警惕 “政策波动 + 中等收入陷阱”
越南对美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2025 年 4 月美国曾宣布对越关税 46%,8 月又降至 20%,单方可变动的政策可能让企业陷入被动。此外,经济学者已关注越南 “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国土面积不及中国云南、人口不及广东,却集聚了大量工厂,资源承载能力逼近上限,未来土地、人工成本可能进一步上涨,企业需评估长期经营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越南制造” 并非 “万能解”,它是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下的 “阶段性选择”,而非 “终极答案”。对制造业企业家而言,赴越迁徙需摒弃 “跟风思维”,以 “订单导向、成本可控、风险可承受” 为核心 —— 若能依托链主客户、覆盖关税成本、提前布局自动化,越南可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跳板;若仅为追逐 “低成本噱头”,忽视资源紧张与政策风险,则可能面临 “得不偿失” 的困境。最终,无论是留在中国还是布局越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供应链效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这才是应对全球市场变化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