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搜狐老总张朝阳建议年轻人不要负债,此话一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负债这个话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当时大批网友反驳张朝阳:您说不负债就不负债,可能吗?
说实话,我也觉得张总说的简单,放到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却根本就不可能。不说别的,就说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五个里面负债的得占仨。
事实上,负债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普遍现象,谁又不是在透支消费呢?
可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国人向来都是爱存钱,以“有存款”为首要生活条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深植国人心底。
那么,为什么如今透支消费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大家都在负债生活?
想来,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房贷”和“车贷”。
“居安思危”,首要的是“居”,房子就成了国人心里最重要的一个居住条件。
可“京城居大不易”,基于高房价的原因,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们被迫成为房奴,背上了重重的贷款“大山”。
“衣食住行”,吃穿住解决了,还有一个“行”,也就是车子。
年轻人要上班,每天的通勤也很重要,不买车就要挤地铁、赶公交、叫出租车。前两个选择太累,后一个选择太贵,不如贷款买个车,也很方便。
至于贷款,慢慢还嘛,总比打车花了还没捞着车强。
久而久之,一部分的年轻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车子,而攀比也随之而来,于是背负车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其实很不管是房贷还是车贷,说白了都属于透支消费,也就是“超前消费”。这个词在国外司空见惯,在国内也是日渐普遍。
超前消费,说白了就是提前把未来的钱给花了。
一开始,年轻人只有在面对房子和车子这种大件时才愿意去提前消费。
可时间长了,这种消费方式成了习惯,再加上花呗、借呗等等“神器”的出现,以及商家搞得一些活动,那就更是拦不住了。
手机电脑太贵,工资还没发,没事可以借;包包化妆品太贵,工资不够,没事可以借;云南厦门真美,手头钱不够,没事可以借!
于是,年轻人越来越依赖这些信贷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年轻人有将近九成的年轻人在使用这些信贷产品,多数人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日常支付工具使用。
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支付手段使用。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到处都能看到信贷产品的推送。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手机广告推送,好似贷款已经成了日常一样。
可事实上,种种现象和相关数据都表明,国人的经济收入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挥霍”。数据表明,全国月收入仅达千元的人数有将近6亿!
一个月1000块钱,或许对于农村还能自给自足的老人来说绰绰有余,可放到城市里,连每个月的房租都不一定足够。
如今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好似挣钱很简单,但那仅仅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现实中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日出而作,日落不归”的普通人。
虽然我们总是听说谁谁挣了多少多少钱,可现实却是大家都没挣到多少钱,我们在工作中的付出和得到的收入根本就不是正比,反而是在“额外”的消耗我们的精力和热情。
可尽管如此,在“蛋糕”越来越小,“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种种压力的挤压之下,大家越来越精神紧绷,只能偶尔依靠旅游、网购,亦或是其它办法解压。
相对来说,这个办法都或多或少的会费点钱。久而久之,负债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还债”会更加努力工作。周而复始,反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人还敢如此不顾现实情况的去超前消费呢?
其实我觉得,是因为如今借钱太容易才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还钱很容易。
现代社会,有几个年轻人没跟银行“借”过钱,又有几个人没向两位马总借过钱?
只要咱不是老赖,又会玩手机,“借”个钱是很容易的事儿,而且容易到好像根本就不用还一样。
可是,还钱真的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