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没有年味儿了。
比较之下,我觉得还是小时候的年味儿更浓。
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些心愿只有过年才能实现。
比如穿新衣服,比如吃瓜子、花生、糖果。那时候水果是很少见的,即使有几个苹果,也被父母锁在箱子里,等着想让我们吃了拿出来分一分。每次妈妈在箱子里找东西,我都会趁机多闻一闻苹果的香气。
过年的餐桌上也丰富了许多,不但可以吃饺子,还有很多油炸食品,诸如油条、麻花、套环(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似乎这些面食的配方不容易操作,有经验的人会一家一家去帮忙。谁家人口多忙不过来,也会有左邻右舍帮忙包饺子。
像我这样的小孩子都被撵出去玩儿,不许在家里捣乱。以至于结婚以后,做饭的事儿一窍不通,一点点从头学起。
后来生活好多了,平常日子吃的穿的都不缺,就盼望着过年看春晚。流行歌曲、港台明星、小品相声、曲艺杂技什么节目都不肯错过,就连一年一度的《难忘今宵》都觉得那么好听。
现在虽然也看春晚,可是不再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了,手里攥着手机,从短信拜年到微信拜年再到视频拜年,还要发红包,抢红包……
小时候过年很快乐,现在总是觉得累。
每天都有事儿忙,准备年货、走亲戚、看朋友……随时根据老人家的意见调整日程安排,虽然大家都是满肚子油水,老观念还是要各种荤菜摆一大桌子。
每次聚会结束,我就松了一口气,年,终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