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被好友反馈到,“愿赌服输”是我的弱项。于是,现在对“愿赌服输”这个概念进行相关思考。
既然“愿赌服输”是关于决策、执行以及心理预期的东西,那么我们就需要先思考下“从设定计划到执行”这个过程的特点。
有的朋友会问,我们最后想要的难道不是好结果嘛,那这里为什么不把结果这个过程考虑进去呢?那是因为从执行到结果生成之间就是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因素,而面对变化的环境因素,最合理、最主要的操作就是动态调整,即“重新生成目标和计划”。
我们在从设定计划到执行,必然都会有以下3个步骤(不一定严格按此顺序,因为可能还会迭代着进行):
1明确预期目标
2构想不同的行动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
3执行
上述步骤显然含有这几方面的不确定性:
1现状不确定(能够清晰准确地认知到自身的状况,其实是难度很高的)
2目标不确定
3行动方案的难度、收益不确定
对此,最完美的情况是:
将所有有用的信息全部收集,从而消除上述不确定性。
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做复杂决策时,不可能完备地收集所有信息,因为:
1收集信息只有两种情况:
1.1信息没收集到位,但是由于节点的限制,必须开始执行
1.2觉得自己收集到位了
2第二种情况仍然不能完备地收集全所有信息:
面对复杂决策时,因为复杂问题牵涉的因素相当地多、复杂度很高,为了不被吓到、能够实操,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往往先设置个信息收集范围边界:告诉自己,我只要收集到这么多的这个质量的信息,就可以实践了。
也就是说,这是相对合理的,包含了一定的、较小的失误概率。但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可以高效进行,我们接受了这些较小的不确定性(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
现在我们给“愿赌不服输”下个定义:
要么迟迟不行动。要么行动时,因为认为还有更好的达成目标的方案,所以一边执行方案,一边觉得所执行的这个方案不合理、不值得全力执行。
面对复杂决策时,“愿赌不服输”的态度是合理的吗?
1由上文之前的讨论可知,因为信息不可能完美地收集全,所以完美的方案是不可能生成的。
2觉得正执行的方案不值得自己投入那么多精力时,不仅会导致不能全力以赴,而且还会产生内耗,而内耗就会使得自己易累、更情绪化、创造性降低、抗压能力降低。。。
3综合以上两点,复杂决策时,“愿赌不服输”几乎总会大幅降低自己的实践水准。
所以,“愿赌不服输”是不合理的态度。
那么,合理的态度是怎么呢?
严格来讲,方案大概率都是可以再改进的,但这只能在事后掌握更多信息后才能操作。
换句话说,之前的态度是:我当下需被践行的方案不仅应是“当下最优”,也应是“事后最优”。合理的态度应是:我当下需被践行的方案应是“当下最优”,可以是“事后不最优”,甚至可以是“事后看来相当不好的方案”——我们将这种更合理的策略定义为“愿赌服输”。
既然如此,“愿赌服输”在方法论上要怎么操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思考下“从设定计划到执行”过程中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1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2针对已有的信息,没有生成当下、相对最合理的方案
3执行不到位
据此,结合“愿赌不服输”的不合理处,我们可以生成“愿赌服输”的方法论:
当完美主义发生、内心对向下路径焦虑时,只要以下的问题都是“是”的回答,那么就可以放心地继续执行,否则进行相关改进:
1我现在的目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它真的能满足我底层的需求吗?
2我是否已到达了行动的时间节点?(所谓“行动时间节点”,指的是不及时行动、会大幅增加成本的时间节点)
3以我现在的能力、资源、精力,我是否已相对合理地收集信息?
4针对目前的信息,我是否逻辑严谨地生成行动方案?
5我是否不打折扣地执行了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