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汉书》以及《资治通鉴》汉卷,读到汉武帝刘彻逼杀太子皇后那一段,让我沉吟良久,如果按照书面上之解释,那么这次发生在公元前91年的宫廷变故是因为汉武帝刘彻的年老昏聩,偏信奸臣谗言而错怪了太子,制造了这样一场让他心痛的悲剧。事后,汉武帝刘彻以《罪己书》的形式向天下谢罪,并且严惩了以江充为首的一大批酷吏,似乎已经承认了太子刘据造反是被逼的,他们父子之间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误判,完全是被人挑泼离间而造成的。
一场血淋淋的事件就这样被汉武帝的一篇《罪己书》掩盖了,当然历史的编辑者也以“为尊者讳”的原因而编织得漂漂亮亮,不留痕迹地遮掩了一切。
但是今天,如果我换一种思维去读这段历史那又将如何呢?胆战心惊,冷汗直冒!
我的这个论题是:刘据是刘彻注定要牺牲的一颗棋子,因为他的舅舅是卫青,他的母亲是卫子夫。卫青虽然已经过世,但其势力犹在。抹掉刘据的根本目的是废掉皇后,彻底扫除大汉帝国的后顾之忧,或者说保持刘家江山不再有像吕后那样的专权的女人的存在。
我提出这样一个论题是有有论据的。
论据之一,在武帝之前,刘家王朝曾经面临过江山易主的风险,而风险的根源是后宫,或者说就是皇后,太子的母亲。纵观西汉建国之初,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外戚专政,吕后给刘姓皇族带来的灾难是影响深远的,作为皇帝的刘彻对这段历史一定是熟悉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再加之在他初登皇位之时面对窦太皇太后的威逼更是耿耿于怀。对于女人后宫干政,刘彻是深恶痛疾的。
论据之二,卫子夫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人,她坚强,冷静,智慧,即使在失去了君王的宠爱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自己的优雅和矜持,她像一枝绽放的梅花,幽暗处也能感到她的存在。
卫子夫,这个曾经让刘彻爱之深深的女人,今天却让刘彻如芒刺在背,他时刻觉得有一双冷眼在看着他,在等待时机,会掀起一场暴风雨。
论据之三,刘弗陵的出生和成长给了刘彻一个巨大的念想,使他产生了要推倒重来,从新定位的决心。
刘弗陵出生于公元前94年,也就是说,在太子出事时刘弗陵三岁。“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深得宠爱的刘弗陵已经成了刘彻心中的皇位继承人的目标了。
论据之四,在太子事件以前,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公孙贺被捕,这个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子夫的姐姐。随着公孙贺的被捕,公孙贺的儿子也被捕,后死在狱中。这两个人是与卫皇后和刘据都有联系的人。也就是说是太子派的人。同年四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和卫皇后的弟弟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都因巫盅案而被处死。
注意,这桩巫咒案是冲着卫皇后来的。
论据之五,皇帝与太子之间存在着间隔,而且这种隔膜已经很长久了,早在卫青尚在世时刘彻托他带话给卫子夫母子的安慰话,就证明了这种猜疑是实实在在的,当时因为时机未到,只求安抚宽心稳住局面。
论据之六,刘彻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意志坚决地要杀了钩弋夫人,留其子而杀其母,如此狠心,为何?用刘彻的自白是:“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由以上之六点论据,我推论,公元前91年发生在长安的那场血腥屠杀完全是汉武帝刘彻亲自导演的定点清除,目标是废太子和皇后。当然,刘彻的出发点也许就是废除太子与皇后,而没有意料到这次事件的后果会如此严重,毕竟是血浓于水,所以刘彻的忏悔不全是虚情假意。因为伤害亲情必然会伤及自己!
在封建王朝,面对皇权之争从来都是不择手段的,依刘彻的性格,他为了维护皇权而大开杀戒也只是小菜一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