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同一片广袤的海洋,而我们,是其中漂泊的船只,有时在风浪中摇摆,有时在平静中徘徊。而当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时,写作,就是那一盏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天命之年的写作觉醒
曾经,我们都是那片海洋中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船长,他们手握罗盘,带领我们穿越风浪,驶向那未知的远方。而当我们长大成人,离他们越来越远,远到在梦中相见时,他们的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
我的父母曾是河南师范大学的同窗,青春年少,满怀激情。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毅然选择到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支教。就像两颗闪耀的星星,一同降临到息县那个偏远的乡镇中学,一年后又一同调到了息县一高,继续他们的教育事业。
父亲,那位记忆中总是笑容满面、充满活力的老人,曾是我心中的山岳。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他总会在雪地里放鞭炮,把我高高抛起,再轻轻接住。但光阴荏苒,不知何时开始,他变得健忘,易怒。今年中秋前夕,他不慎摔断了胳膊,情绪一度低落至谷底,甚至自责、打自己。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心如刀绞。那个我们熟悉的父亲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陌生了。
母亲,她为家庭倾注了全部心血,却很少顾及自己。街坊邻里都敬佩她,敬佩她为家庭的无私奉献。2018年,她因劳累过度腰椎骨裂,躺在床上半年多的时间,起床后就变成了一个驼背的老太太,那时的我们才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需要我们的陪伴与照顾。
而我,恰逢工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第一次做妈妈,患上了产前抑郁,需要我的陪伴安抚。年过五十又赶上更年期综合症,一边是生病的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一边还有工作,所有的事情压过来,让我分身乏术。终于一周后的早晨头一晕栽倒在床边……等我醒来时,一度精神恍惚,焦虑不安,感觉生活一下子黯淡失色,一连七天合不上眼,睡不着觉,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在这困厄与挣扎中,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虽有无奈与迷茫,但总有一束光可以照亮前行的路。于是我决定用笔墨记录下父母的辛酸与付出,用文字告诉他们:我们儿女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
于是我开始在每个夜晚静静地写作。我描绘父亲的笑容、母亲的坚韧以及他们为我们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我在故事中融入了小时候与父母的点滴回忆以及他们老去的无奈与痛苦。每当写到动情处我会流泪但也会微笑,因为我知道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记录父母的过去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这一代人珍惜与父母的每一刻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终于有一天我把这篇文章读给父母听,他们听着听着就哭了,但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泪水因为这篇文章让他们明白儿女虽不能常伴身边但永远铭记他们的付出和爱。
一份大爱 无尽感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高考的钟声刚刚回荡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的父母,像两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行之路。他们不畏艰辛,不惧困苦,奔波在县城的每个角落,只为召回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孩子们,给他们重返学堂的机会。
他们像勤劳的蜜蜂,飞舞在知识的花海中,无偿地给予,无怨无悔。家访、补课,他们顾不上自家孩子,只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他们的付出如同春天的细雨,默默地滋润着每一颗渴望知识的心灵。
八十年代,我的父母,一对朴实无华的中学老师,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敞开家门,分别收留了十多个来自老家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读书环境。那个时候,高考刚刚恢复,知识的光芒照亮了许多孩子的未来。
我的父母,两位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当他们看到那些渴望知识、期待改变命运的孩子时,内心涌起了无尽的同情和爱。他们明白,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更需要的是一份关怀、一份鼓励和一个为他们指引方向的明灯。
于是,在那个不大的小院里,父母成了这些孩子的老师、朋友和守护者。他们白天辛勤工作,晚上则熬夜为孩子们辅导功课。那些孩子们,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失去了亲人,但他们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希望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个小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琅琅书声。父母用他们的行动告诉孩子们:生活或许艰辛,但只要有知识、有梦想,未来就充满了无限可能。
高考的钟声响起,那些孩子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们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服务于教育、医学、电业、税务等领域,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小院子里的温暖与爱。
如今,父母已经年过八十,身体日渐衰老。但他们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那份坚定的光芒。他们常常感慨地说:“看到那些孩子能够走出乡村,改变命运,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我,作为他们的女儿,也深受他们的感染和熏陶。我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希望能够像父母一样,为更多的孩子点亮知识的灯塔。
回首往事,我深知自己是多么幸运。我庆幸有这样一对无私奉献、充满大爱的父母。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更是为了那些需要我们关爱和帮助的人而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或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影响身边的人。就像那一个个从乡村走出的孩子,他们带着父母的期望和关爱,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因父母的那份大爱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父母的教诲和担当精神。让我们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和感恩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改变命运的了。
如今,父母已经步入晚年,岁月的痕迹染白了他们的鬓发。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他们常常感慨地说:“看到那些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我,作为他们的女儿,也深深地被这份大爱所感染。我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希望能够像父母一样,为更多的孩子点亮知识的灯塔。我深知,父母的人生篇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史诗,他们用无尽的大爱书写了人生的华章。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铭记父母的教诲,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和感恩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改变命运的了。
我要用文字记录平凡而伟大的父母,致敬他们无尽的大爱。愿他们的故事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去关爱、去奉献、去书写属于我们的人生篇章。
优良家风 代代传承
在我家的客厅正中间的一面墙上挂着母亲写给父亲八十岁生日的祝福词:
老伴八十寿辰有感
王道生作于戊戌年腊月
携手相伴不离弃 喜怒哀乐都经历
尝过酸甜苦辣咸 今天幸福最珍惜
持家创业苦中乐 砥砺奋斗志不移
潜心教育勤耕耘 满园芬芳尽桃李
重情守信有担当 严慈相济育后辈
两袖清风心地宽 一生不图名和利
八十光阴一瞬间 无愧无憾慰心底
最是夕阳无限好 且向百岁再努力
短短八行字写出了父亲的励志人生,我的家庭故事如同一部史诗,穿越时光,代代相传。四代的教育世家,我们的家风,就是那份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和卓越的教育理念。
我们教育世家的荣耀始于我的祖父。解放初期,他以卓越的教育贡献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工作者,他的事迹登上了安徽日报的第三版,成为时代的楷模。我的爷爷,一位在教育领域耕耘一生的教务主任,他所在的遂溪县古城小学,位于安徽河南交界处的汇河畔,是两省交界处的一颗教育明珠。90年代,爷爷去世后,两省的学生自筹资金,用当地的青山石为他立碑,碑高近两层楼,上面刻着两个大字:“师魂”。
这份荣誉与责任,如同历史的接力棒,由我的父亲接过了。他继承了爷爷的事业,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他在两所学校担任校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县城高级中学,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在潢川师范学校,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基层优秀教师。他的教育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而我的母亲,一直是那个默默在背后支持的人。她的付出如同春雨,滋润着这个家庭,也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作为女儿的我,承载了父母的期望,也成为了一名大专院校的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
优良的家风家教,就如同那“师魂”二字,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底。这是我们家庭的骄傲,也是我们生活的信条。我们明白,只有敬业、责任和爱心,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这个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家风家教可以代代相传。
尽管现在我们家的第五代子孙并未走入教育的领域,但在医学领域里,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去救治生命,以人道主义精神去帮助他人。他们深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这种精神在我们家庭中一脉相承,与“师魂”一脉相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魂”二字的意义。
从教师到医生,尽管职业不同,但我们家族的家风家教却始终如一:敬业、责任和爱心。这份无形的财富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信仰。我们深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有坚守这份家风家教,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如今每当有人问我为何要写作时我总会想起那个中秋前夕的父亲、躺在床上的母亲和那篇关于他们的故事是他们让我明白写作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我们深爱的人。
写作点亮了人生,也点亮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在文字的海洋里我们重返过去,重温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美好瞬间,那些与父母共度的温馨时刻仿佛又在眼前浮现,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感恩过往,勇敢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