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拉金字塔(Pyramid of Khafre),也称为齐夫林金字塔,是位于埃及吉萨的第二大金字塔,仅次于胡夫金字塔。
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卡夫拉的陵墓,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550年。
卡夫拉金字塔原高146.5米,由于顶端剥落,截止2004年,高度为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原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这些巨石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
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塔壁倾斜度为52°20′,比胡夫金字塔更陡,且它处在吉萨的最高处,因此看上去它比胡夫金字塔要高。卡夫拉金字塔前设有祭庙,庙前长长的堤道通向另一座河谷的神庙和狮身人面像。
金字塔内部只有两处墓室和两个北坡入口,其中一个入口约位于15米高处,另一个在它下方,与基础同在一个平面上。墓室是在岩石中开凿而成的,大体上处在塔的中轴线上,只是拱顶同砌金字塔的石块相连。墓室东西边有14.2米长,南北有5米宽,有6.8米高,这间墓室放着一个空石棺,它的盖子被打破了。用来雕凿石棺的是花岗岩,被打磨得很光滑,此外塔里再无墓室和竖井了。
卡夫拉金字塔体积为1629200立方米,塔里空间不到万分之一,是世界上最紧密的建筑。在金字塔顶端,仍然保留着部分的石灰岩外壳,这些贴皮至今尚未脱落。卡夫拉金字塔与附近两座金字塔相异的是,它的两个通往法老墓室的入口并没有对齐金字塔的中轴线,而是往东边偏移约12米。
卡夫拉金字塔可能曾在第一中间期遭到盗墓者入侵过。到了第18王朝时,金字塔的外部因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设神庙计划而遭受到破坏。近代首次对金字塔进行探险是由意大利探险家乔凡尼·巴提史达·贝尔颂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在1818年3月2日所进行,而首次完整的探险则是英国探险家约翰·佩林(John Perring)在1837年时所完成的。1979年,卡夫拉金字塔作为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也被称为斯芬克斯,是古埃及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位于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附近。
这座雕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长达2米,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
狮身人面像的面部特征据说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脸型,它象征着力量和权力,同时也代表着法老的智慧和神圣的权威。
狮身人面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58年左右,一般认为是在法老哈夫拉统治期间建成。
它的名字在新王国时期被称为地平线上的荷鲁斯,这个名字也出现在法老图特摩斯四世的记梦碑中。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如何称呼这座雕像已不得而知,因为狮身人面像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目前已被发现的古王国的铭文中。狮身人面像不仅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它也常与太阳神拉和重生的概念相关联,可能被看作是守护金字塔和神庙的神圣空间的守护者。
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须已经脱落,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拿破仑炮轰所致,但真实性有待考证。
1979年,狮身人面像作为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公认的宝贵文化遗产。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化和侵蚀,狮身人面像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