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好读者和自己的作者才是好作者——如何阅读一本书(三)

分析阅读有多难?谈谈《如何阅读一本书》(三)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本章重点】

1.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不仅要知道是哪一类的书带给我们指导,还要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指导。

事实上,很多书籍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类书,比如在当代的许多小说中,有太多社会科学的观点,而社会科学的论著中也有很多小说的影子,实在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而一些科普读物不是小说,但可读性却并不亚于小说,因此判断自己所读的书的种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正如之前所讲的,在读书前通过检视阅读先浏览一遍,知道作者想要向你传达什么讯号。

2.很多人在读书前忽略书名和前言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对本书做分类毫无必要,但实际上很多作者都在力图告诉读者他写得是哪一类的书,并想方设法让他的书名或者副标题被人理解。结合列在目录中的章节标题,可以进一步放大书名的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光将书籍分类到某一个种类中是不够的,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书名、前言有时甚至整本书都说不清楚,只有当你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断。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简单明白地运用这个规则,那就必须先使这个规则更简单明白一些。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3.论说性作品具体又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两类,分别对应着“知识”和“行动”,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区分理论性书籍和实用性书籍的技巧:

(1)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却是实用。

(2)实用性书籍中多出现“应该”和“应当”、“好”和“坏”、“结果”和“意义”之类的字眼。理论型的作品却常常说“是”,没有“应该”或“应当”之类的字眼。那是在表示某件事是真实的,这些就是事实。

4.本章之所以在大量讨论书籍分类,其原因就是“书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个人感悟】

1.作者说“光将书籍分类到某一个种类中是不够的,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在此作者举了个例子:尽管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霍布斯的《利维坦》(Leviathan)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Social Contract)从书名来看毫无重合之处,但都是关于政治的论述,里面探讨了它们都想探讨的一些共同问题。

因此,读书一定要“内化于心”,所谓的内化于心,首先是要明确这一种类的书普遍在讨论什么主题,其次要记住不同的书的典型观点,尤其是那些彼此冲突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对立而又统一的观点,最后要有自己的认识,要敢于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在自己建立了这一主题的基本认识后,每多读一本这一主题领域的书,就要将自己的认识框架进一步丰富,而非将自己的框架认识往那些专家学者的理论上生搬硬套。

2.对理论性书籍和实用性书籍的简单判断就是,如果书中介绍的内容告诉你会帮助你在哪个方面进步,做得更好,我们就可以认为是实用性书籍。因为理论性书籍界定的是“是”与“不是”的问题,做的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3.作者提出“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原因是“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在这里我有着不同看法,理论的书固然会超越我们的日常生活,哲学的书难道不更加普遍地超越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吗?因为哲学试图归纳的是“规律的规律”,即“道”或者说“元规律”,因此在这里我不是很认同作者观点。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本章重点】

1.读者在分析阅读过程中的责任是要找到这本书的骨架,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

2.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第一个在第六章开头)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在表达这本书的主题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揣测作者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

如果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很多读者会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却说不出来,这只能说明对这本书的认知还很模糊。

就小说而言,了解一个故事之后,透过整体调性统一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部分放人正确的位置,从而完成自己对小说的整体骨架把握。

就论说性书籍而言,作者会尽可能提供帮助,开宗明义就会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对此,不要不信也不要完全相信,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只有当你读完整本书时,才能诚实地放下这个责任。

3.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个单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内架构,装湟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却一定要跟其他部分连接起来。这是与功能相关,否则这个部分便无法对整体架构作出任何贡献了。

综上,书的内容不仅仅是集合体,更是某种意义上的整体组合,要把握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整体存在的架构规划,这也是区分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本规则中有公式可循来帮助大家整理本书大纲:

(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这一大纲公式虽然看起来繁杂,但当你养成习惯后,你会觉得轻而易举,尽管不一定全面,但能有助于帮助读者抓住主要框架。

同时,需要注意:

即使你非常熟悉阅读技巧,也不必读每本书都这么做。在某些书上运用这些技巧是个浪费。最优秀的阅读者只会选少数相关的几本书,依照这个规则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纲来。没必要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中以期写出一个完美的大纲,因为书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得自己拟纲要。

4.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这两个规则不仅是阅读规则,也是写作规则。

二者虽是一体两面,区别在于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在血肉之中。一是因为血肉和骨架同样重要,二是因为高素质读者并不喜欢将主题交待非常清楚的书籍,他会认为他可以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作者也该做他自己分内的事。

5.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不论作者是否在书中告诉你他的问题和答案是什么,你作为读者都有责任尽可能精确地找出来。不仅要说出整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主要的问题很复杂,又分成很多部分,你还要能说出次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

这一规则实则是在重复规则二、三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你掌握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和重要部分的时候已经做过了。

特别强调:不要落入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这会让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这样的状况特别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6.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总结: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感悟】

1.作者提及“高素质读者认为他可以做自己分内的事(即把握主题框架),作者也该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对此我深表赞同。真正优秀的作者绝不是讨好读者的作者。

突然想起来著名演员何冰(饰演《大宋提刑官》中宋慈)年少时也不懂于是之演《茶馆》好在哪里,只不过碍于前辈和自己差距,不敢说不好,直到后来才发现于是之好就好在他从不去讨好观众。

当然我现在也没能完全做到,虽说爽文我也能写,男女对立、房价高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这些点每一个都可以正好戳中大多数人的痛点,但我却不怎么愿意写,因为我希望我和读者的关系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关系,而非读者是我收割的财富密码,希望我能继续下去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