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味好勇斗狠而不能接纳贫困,就会生乱。对不仁德的人,嫉恶过甚,也会生乱。
解读:这句话孔子谈生活体悟,他的经验是,贫困是一些社会动荡的源头,我们需要警觉心,避免社会不安;对那些为富不仁、为官不仁的人,我们如果嫉恶过甚,也容易激起民乱。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智、勇三位一体的圣人。勇,以仁、智辅之,才是真正的勇。仁心充足,心无欲念,安贫乐道,又能明辨是非,权衡得失,不妄作妄为。仁、智之上的勇,是有勇有谋、依礼而行的真勇。这里谈到的“好勇疾贫”,缺乏仁心,当这种勇遭遇贫困,很难安分守己,易引发祸害。
面对这潜在的社会不安,我们该如何做呢?孔子提倡用包容心、体谅心去感化,主持治道,尊重关爱,立己立他。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不是人本身,而是内在的品性,被定义的,或不被定义的。我们常说,一念之差,或天堂或地狱。这分别,大概是这瞬间的价值取向的选择自由吧。如果有人选择“不仁”,给我们带来不愉快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孔子提醒大家,对待不仁的人,不能过分厌恶。过分厌恶,少了宽广的胸怀,谈不上真正的仁熟礼精,也容易失去我们内心的“信”,影响我们的客观评价,引发不好的行为。他提倡正己正人,以君子之心激发对方的良善,帮助对方靠近君子,而不是把别人往不好的方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