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有一篇专门写到诗中议论的内容,很值得喜欢作诗的朋友们参考学习。
诗词的内容,无非情景二字,抒情、议论、说理都可以归为“情”语,例如杜甫《蜀相》结尾二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议论,也带有浓浓的情感。
一、着色相
1、长使英雄泪满襟
色相,是佛家语,即物质的特征,引申为人的声音容貌和显露的观点。杜甫的这首《蜀相》就属于“着色相”的作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言里说过,诗词无非情景二字。这首诗前四句是景语,不过景语中有情语,如“柏森森”、“自”春色,“空”好音,都带有作者的情感。
后四句是情语,其中有叙事,有议论。五六句写诸葛亮的故事,七八句是带有情感的议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话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想法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
这种非常直接的表达,就是“着色相“。
这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常常讲到的,中国文化讲究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
2、安用思他猛士为
周振甫先生引用了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 中的一段话:
徐州汉兴歌风台,诗虽多,张安道诗最绝,云:“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 《青箱杂记》
落魄刘郎作帝归,当年落魄的刘邦如今作了皇帝,衣锦还乡后高唱了一首《大风歌》,后人为纪念此事而修建歌风台。
歌中唱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宋大臣张方平(公元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他在诗中讽刺道:才能如同韩信和彭越,最后还是被刘邦杀掉了,你又何必假惺惺地喊”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呢?
张方平的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而且和《蜀相》一样,观点表达非常清楚,不需要读者再去联想什么言外之意。
二、不着色相
不着色相,就是不把观点完全亮出来,而是点到为止,甚至道行浅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诗人在说些什么。
白居易诗云: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诗的含义需要读者进一步去思索。
1、不见渔阳城
宋代宰相陈尧佐有绝句《题朝元阁》:
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浮云忽以蔽,不见渔阳城。
朝元阁创建于唐高宗时期,后来某日唐玄宗曾经梦见太上老君降临朝元阁。这首诗议论的正是唐玄宗,点到的一句是:不见渔阳城。
了解历史的人一见到“渔阳城”便知,这是讽刺唐玄宗半生英武,天下之事看得清清楚楚。没想到承平日久,中年以后的唐明皇变得昏庸愚蠢,看不到安禄山的反叛之心,以至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把自己搞成了悲剧人物。
这首诗的题目是《题朝元阁》,登楼望远,唐人会以写景为主,但是宋人就喜欢抒发议论。
而且这种议论,含蓄而深远。这就是不着色相。
2、非是藉秋风
历经梁陈隋唐的,有一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抒情与议论。这又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明明是写某物,但是又似乎是在写人。这是咏物诗词常见的手段。
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廉洁、清高、悲哀的品格。《唐诗别裁》中评价: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可见这首诗不是议论蝉的声音“居高声自远”,而是指人的好名声“居高声自远”,这种名声不是借助“秋风”、更不是借助于身份与职位的高贵。
这种借物喻人的寄托之作,也可以看作不着色相的议论。
三、纪晓岚的评价
简单来说,含蓄不点破就是不着色相,当然这个“不着色相”也有深浅的不同,例如王安石有一首诗,《登大茅山顶》:
一峰高出衆山颠,疑隔尘沙道里千。俯视烟云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大意是王安石不信神仙,因此在5、6句说,迷信的秦始皇已经入了土,大茅山中的通天谁曾经去过呢?古迹已经成了草莽之地,是是非非都已经过去,如今的人们却都跟着崇尚学仙。
纪晓岚在评价这首是的时候,顺便把别人对于这首诗的认识也批评了一番:
二冯讥此诗为史论,太刻。必不容着议论,则唐人犯此者多矣。 又:宋人以议论为诗,渐流粗犷,故冯氏有史论之讥。然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此诗纯以指点出之,尚不至于史论。
纪晓岚认为, 二冯(冯班兄弟)认为这首诗时史论,未免太苛刻了。假如不允许议论,那么唐朝人犯议论之病的现象就多不胜数了。只不过宋朝人喜欢在诗中多加议论,因此冯氏有“史论之讥”。
纪晓岚说,古人不是不写议论,只不过“不着色相耳”,王安石这首诗在后半部分单纯的议论,还不至于是“史论”。
纪晓岚还说:
凡初学为诗,须先有把握,稍涉论宗亦无妨。久而兴象深微,自能融化痕迹,若入手但留连光景,自托王孟清音,韦柳嫡派,成一种滑调,即终身不可救药矣。
初学诗的人,在诗中有些议论不要紧。时间长了,习惯情景交融之后,自然能够明白如何融化议论的痕迹。
但是初学者一开始就单纯写景,自认为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一派,那么很容易滑向另一种极端,不懂得议论,这就终身不可救药了。
结束语
诗主性情,多以写景衬托情感,干巴巴的议论最惹人讨厌,因此议论之语写好就比较难。
最好要么带着情感(长使英雄泪满襟)、要么带有哲理(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么含蓄而有深意(不见渔阳城)。
所谓的融化痕迹,一个是含蓄不露(不见渔阳城),一个是情语景语相融(隔叶黄鹂空好音)。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善于使用相关的意象,注意修饰语与中心语的配合,同样能够传达情感和自己的态度,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