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念锋教授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出发,才能摆脱当今《临床心理学》“各执真理一面”的局限,去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
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
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叫做人性。就其本质而言,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三种基本属性是:1.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的过程;2.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它体现为,为生存发展而对外界环境进行的探究反射,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3.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它是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本能,体现为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交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人类”这一概念的内涵中,三种基本属性缺一不可,而且无其他内容可附加。
在心理学中提出“人性”概念,只是从心理学角度回答“人性是什么”。不回答“人性怎么样”和“人性怎么办”,那是伦理学和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人性心理学,明确地提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人性心理学,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
心理动力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任何神秘之处,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
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1.个体保存、种族延续本能;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体验,这就是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按以上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人性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就不能停止在症状学的水平上。应当全面收集与三种基本属性相关的资料,经过对比、综合,最后在症状的背后,从人性的内涵中找到造成症状的主、次原因。
咨询、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其实,这不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弗洛伊德曾明确地说过:
“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按上述说法,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惟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
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这一思想,弗洛伊德在他的《神经症通论》中,表达得十分清楚。如果再纵向地研究一下弗洛伊德的著作,看一下他一生中在不同学术阶段里对心理动力的解释,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观点,的确不是单一的力比多,最低限度也是力比多与自我的冲突或矛盾。特别是他对人类心理健康的理解,更明显地表达了他的这种理念。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点本身,是他在不断观察病例的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弗洛伊德人并不保守,甚至在他后期的学术思想里,已经提出意识在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随着他对临床观察分析的深入,似乎已经倾向于如下看法: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它的确已经告诉人们,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在弗洛伊德的晚年,或许他是受到战争的影响,或许由于其他的原因,就心理动力问题,他提出了与自己原有观念相矛盾的假说,即生本能与死本能问题。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
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2.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3.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5~12岁),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5.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